和中国的规划、建筑设计发展历程类似,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照明行业以理工类的学科基础为坚实后盾,以专家、工程师思维作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更偏向关注人对光感受的细分领域,开辟了照明设计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对照明设计提出了更综合全面掌握人文知识的要求,也成就了那些深谙设计人文之道、佳作等身的出色先行者。

和其他业内前辈有所不同,曾经在一堂为中国新锐照明设计师的授课上,国内照明设计界的一位前辈,另辟蹊径地用了超过三十分钟的时间,从“文化意义上的中国美学反思”说起,深入浅出地为后辈们展开了一幅如何从中外的审美历史渊源中找寻照明设计思路的“心灵地图”,慷慨地袒露自己的数年心得,为年轻照明设计师传道授之以渔,他就是许东亮,中国照明设计行业先行者之一。

他说:照明设计师是用光对载体进行再创作的专业工作者。载体有既存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有待建的项目。前者是现场调研后作纸面构想,后者是索取图纸在图面上想象布光。建筑载体的美来自于结构、空间、造型及有意识的细部,用草图表现很能抓住布光的要害之所。

对于设计者而言,“手稿”是我手写我心的世界观坦诚流露,也记载着个中人的技巧与方法论,在电脑横行的时代中,这种带着温度和情感的痕迹尤为珍贵,除此之外,没有比它更能“坦白”的了。

微课堂与读者诸君,甚为荣幸,得到许老师首肯,结合老师亲自精选的项目设计草图和部分照片,辅以文字简述,为大家在微课堂平台上,分章节地无私呈现他与光多年对话的《坦白书》。

许东亮

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主持人

北京大学光环境设计研究所主任

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照明学会理事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研究生毕业,曾在日本从事建筑设计多年。

主要从事城市灯光规划、建筑照明设计、灯光艺术作品创作等工作。作品有多个中国城市的景观照明规划和标志性建筑的照明设计。2005年获“日本照明学会设计奖”。灯光艺术作品有“光的一瓦行动”、“光对话”、“光毯”、“光蒲团”等,2012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被选出展,作品为“光塔 lightopia”。

译著:《间接照明》、《轻型结构建筑细部》、《世界空间设计》、《清水建设设计实例》等。论文“照明设计的兴起”,“城市夜景的价值”、“城市光容量问题”等多篇。

微课堂将按照光与标的性质的类别,分八个主题、连续八周、每周四连载许老师与它们各自的坦诚“对话”内容提要预告如下:

1、《光的气质》—— 城市夜景规划设计的思考


在夜景中,研究“看”与“被看”的学问,我以为这是“亮城计”的基本所在。依我的从业经验看,当下夜景建设研究做的学问偏多,研究看的学问偏少,于是做得热火朝天,看时却难以回眄。


2、《光的日常》—— 建筑外立面照明设计手法


夜晚的视觉信息来自光,城市中有光的地方,就有相应的信息表达出来。灯光设计,有时候会刻意追求建筑夜景的自然态,认为这是上乘。


3、《光的时尚》—— 新商业时代中的光信息传播


光与信息结合已成为新时代特征,新商业和新光源走到一起产生新时尚,超越建筑结构的媒体墙,结果不仅仅是建筑亮起来,还兼得了播放的功能。


4、《光的意境》—— 古建筑照明的意境营造


民居古宅,大多粉墙黛瓦,多数适合在白墙上以光诱影,在单调中寻找情趣。影子的诗中表达当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


5、《光的提升》—— 隐匿在建筑结构中的光影创造


当原结构在光下显现时,就达到了视觉认知的目的。如进一步有选择地布光,结构的美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条普通扶手只是护栏或助人行走的安全依靠,略加改造就是光的住所。当扶手成为灯具送出光并照向台阶时,台阶就有了空间感,有了层次,引入光要素的意义就明显了,此时扶手倒成了背光剪影。


6、《光的标志》—— 如何用光描述地标的象征意义


白天是光与影的世界,光与影的交织形成实体景观,这就是建筑造性的意义。夜晚是明与暗的对比,明与暗的调节产生有无意象,这是灯光的手段。建筑物的白天夜晚可以呈现不同的样态。


7、《光的骨骼》—— 桥梁照明的精气神


本来,在城市中桥梁结构的特殊性和其所处的位置有时是比建筑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的。结构性的造性施以光,桥梁就像注入了精气神,形态跃然而起。实体的钢结构也像要随之起舞。光变化时,结构轻盈灵动,彩色光渲染时,舞者更显色彩斑斓,魅力无限。


8、《光的写生》—— 光影的艺术性表达


光的概念建立于对光的想象与感受,然后在纸面上把意象保留下来。还有一种体验是在实际环境中,用光介入去感受,去发现。这就好像是在载体上用光画草图,也是蛮有意思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