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看过昨天的西蒙·建筑·光分论坛上的辛辣盲盒内容,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些什么想法呢??辛辣盲盒:如何看待产品和设计上的抄袭or借鉴?》

在第五届云知光论坛上,四个分论坛的辛辣盲盒环节都各有看点!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GUOWIN·文化·光论坛上的辛辣盲盒环节。我们邀请了深圳市大晟环境艺术有限公司(DASUN)总经理 杜健翔作为主持人。


▲从左至右:曹传双、杜健翔、林红、孙天文、汪建平、江海洋、杨一丁、高枫、李晓夏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林红、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杨一丁、上海黑泡泡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孙天文、上海艾特照明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兼照明设计总监 汪建平、中国新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院照明所所长 高枫、观国之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江海洋、差异化线型照明品牌GUOWIN营销总监 李晓夏作为问答嘉宾,参与到这个环节当中,他们的激烈讨论竟引来云知光创始人CEO、云知光照明产业研究院院长 曹传双也上台参与问答。


到底是什么犀利问题,让在场气氛一度紧张?


To

孙天文:您是艺术出身,照明设计又需要大量的技术配合,您认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应该怎么平衡?年轻人应该多学哪些东西,才能更加靠近您的成就?


孙天文

上海黑泡泡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因为我对灯光一直很感兴趣,在创立黑泡泡设计公司之后也经常请一些照明设计师给我们公司的室内设计师做培训。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照明设计师的培训内容其实更偏向于技术,而我们希望了解的创意是艺术的一部分,是属于艺术范畴,而不是技术范畴。


所以我就鼓励我们的室内设计师多去尝试照明设计,去了解和尝试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我一直倡导避免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诅咒,不要只从单一视角去看问题,尝试去涉猎、学习不同领域知识领域理论,并且利用它们指导我们设计。


那么我给年轻的设计师的提议是:你们应该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宽一点,去涉猎不同的领域,并且挑战自己把这些互不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



To

汪建平:您是复旦光源系的,按一般的分法,应该属于“理工男”。而您的设计却都十分艺术,尤其是佛教项目,需要十分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累。请问老师您是怎么“补上”这个能力的?给年轻的理工男指条路吧!


汪建平

上海艾特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总经理兼照明设计总监



以我的学习经历来说,我确实是100%的理工男。后来毕业工作就加入了飞利浦公司,成为了一名照明工程师。可能得益于读书时期对文科的喜爱,我对文学知识有一定的积累,这也有益于我后来做照明的艺术设计。


当年刚刚成为照明工程师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恶补建筑知识,从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到贝聿铭、安藤忠雄等等,通过他们的设计案例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学习建筑方面的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上,培养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


在这些学习当中,我深切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照明设计师,绝对是需要跨行业的,除了会做理工科严格的计算流程之外,我们还需要跟室内设计师、业主等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光谈技术是没有太大用处的。


所以一方面我们得用设计效果的表现来说服他们,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从建筑本身出发,来挖掘出相应的理念。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照明设计师,应该要打破我们的边界,去学习不同的事物。



To

高枫:大多数的传统文化是优美的,但也有所谓的传统文化,其实是封建糟粕。客户有些古怪的坚持经常让设计师哭笑不得。高老师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尴尬?您是怎么破解的呢?


高枫

中国新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院 照明所所长



首先,我认为文化不存在糟粕这一说。文化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当然我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是它不存在文化糟粕。


比如我们在2013年做的一个商业综合体,业主是50年代生的人,对红色文化特别崇拜,他就希望我们能把这个商业综合体设计得充满红色文化的元素。


当时我们也很无奈,只能一直跟他沟通。所幸业主的儿子也比较赞同我们的想法,就在业主儿子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在这个原本会完完全全充斥着红色文化的综合体中,穿插一些时尚的元素以及加上科技感的设计。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的八卦城,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八卦层。说起八卦,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周易、风水甚至觉得是封建迷信。


这个项目我从17年5月份做到现在,才刚刚完成一期的改造。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特地买了一本周易研究了大概半年多的时间,去理解周易文化,在这座城里是怎么展现的。


于我而言,我并不认为文化存在糟粕一说,不同的文化适用于不同的项目,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适当地与业主进行沟通。



To

杜健翔:大晟环艺获得了资本的认可,投资公司成为了大股东。资本一定是看中了设计公司的未来,那么是怎样的未来吸引了投资人?年轻的设计公司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才能像大晟一样被看上呢?


杜健翔

深圳市大晟环境艺术有限公司(DASUN)总经理



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坚持。我一直坚持做照明设计,是因为我觉得有坚持才能引导你所爱的东西,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当你有了这种态度,而投资方也认同你这种态度的时候,那么自然能吸引来投资人。


毕竟投资人会选择进行投资,他看中的就是你的态度能带来什么影响。我想大晟的影响来自于这18年来的坚持,我们在行业当中有了自己的名片,有了标识标签,还有了专属印记。当中还少不了来自客户的认同,大家对大晟的印象是它的设计都十分艺术并且讲究的,这些构成了大晟在行业当中的影响。



To

杨一丁:美术学院的同学们都是艺术生,而照明设计需要大量的技术配合。您是如何教导他们学技术的?


杨一丁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如果说要怎么教导他们学技术,我想我大概是教不了的。我更多是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


我觉得欲望在大学生活里面非常重要,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还是探索未知的领域,如果学生自己没有欲望,我们只是提供一些学习支持或者经验教学,这并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反而会成为一种禁锢。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特别鼓励大家培养自己的欲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稍稍引导他们的注意力投放到技术上面。


另一方面,我们还会在课堂上带领大家亲自动手去做一些东西,比如模型、去拆解一些灯具或者做一些实验。通过这些实践,可以让学生慢慢理解照明中的技术到底是什么。


因为照明并不是装灯,也不是简单的把房子照亮,我们实际上是在调整灯光、空间、界面和人四者之间,永无止境的动态发展,以及基于各种文化背景下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果我们一定要学习技术的话,那么技术就是我们去挖掘、梳理关系的其中一把钥匙,但照明设计应该是握着一串钥匙,并且灵活地把它们运用起来。



To

江海洋:您曾经开过一门课程“设计方案的文案写作”,里面教同学们要写诗。您和学员们有没有调查过,这种做法对设计项目的通过有效么?对哪一类客户更有效呢?


江海洋

观国之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我曾经到桃花源景区做汇报方案,因为该景区的照明设计是我做的。当时我在方案开篇就写了一首四言句给当地的书记,这首诗刚念完,那位书记就问我诗是谁作的,后来更是问我能不能把这首诗送给他们,他们想要把这首诗刻下来,放到景区里去。


就这样我用一首诗打动了那位书记。因为我觉得诗是文人的集大成者,如果你问怎么去浓缩、概括、理解某个事件?我想用诗句来表达是最好的,简短但能直击人心。


所以我觉得学会写诗,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就是多了一个挣钱的手段,从别的角度来说也更能打动客户。至于更能打动哪类客户,我想是女性客户居多。




To

林红: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会有照明设计上的不同吗?在灯光上可能形成独特的国家或地域风格吗?


林红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



不同国家和地区,照明设计上肯定会有不同的文化呈现,尤其是地理上的不同,它具备着独特的文化。


我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的日本照明文化,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说过,在喝茶的时候,有光的陪伴才是一种正确的气氛,比如白天有透过纸拉门扩散的柔和光线,晚上是蜡烛或者油灯。


后来我也顺着《阴翳礼赞》去研究日本的照明文化,是这么体现的:我发现纸拉门实际上相当于光的调节器,它调节的是进入房子里边的光的亮度,以及光线是扩散还是直射。


与此同时,纸门外的庭院枯山水,地面上的白色沙子类似于反射器,光线投在沙子上面,然后通过外挑的屋檐,反射到室内中去。


如果此时室内的光线还不够充足,那么他们还有装饰用的金屏风,通过金色的屏风把光在反射到周边的环境里边去,一套下来就是一种非常精妙的用光方式。


又比如伊斯兰教的用光文化是月光,他们以28天作为月亮的一个周期。并且利用光在清真寺上演绎月亮的阴晴圆缺。那么在中国文化当中,也有着用光文化的痕迹,比如中秋赏月。


而在水墨画中,我们也能有一定的体会。我们经常看到,西洋油画中是有光的,但是水墨画里你看不到直接的光,但是用墨的浓淡以表现山水,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也类似于我们的用光文化。



To

all:现在越来越多的无主灯设计,线型光设计唱主角,那么线型照明产品在空间当中处于一个什么角色?


李晓夏

差异化线型照明品牌GUOWIN 营销总监



以下回答仅代表李晓夏个人的观点,与公司、照明行业同行无关。其实现时的照明产品我一直认为它在空间当中是有穿针引线、对空间氛围进行调节的作用。


无主灯设计跟纯粹的线型照明是两码事。现在的无主灯是指利用功能光把以前那种水晶吊灯,或者吸顶灯给替代了,因此无主灯设计不等于纯粹的线型照明。


另外,我认为在一个空间里边,照明还是要有主有次,有进有退的,不只是要空间亮起来。以我个人的看法,线型照明永远不可能完全替代其他的照明产品,像照亮一个艺术装置,我们不能单纯地用线型照明把它表现出来,肯定还需要重点照明来做强调。


所以我认为,线型照明产品在空间当中,只是充当配合的角色,一个穿针引线,不可或缺的角色。


江海洋

观国之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其实我觉得无主灯设计是一个特别无厘头的话题,我也不知道是谁先提的,我认为空间适合哪种设计,那就做那样的设计就好了,强调有无主灯不重要。


但我看云知光总是提到无主灯设计,说实话这是不是曹校长提出来的啊?


曹传双

云知光创始人CEO



我首先要声明下,无主灯设计这个话题可能是起源于室内设计师的说法,但我在看到这个概念和词语的时候,我是为照明行业感到高兴的。


因为在以前,照明这个方面被用户认知得太少了,室内设计师也不重视。以前家居装修直接用一个灯照亮空间就算,或者是按照室内设计常规的套路,在墙边装几个射灯便罢。


当他们能提出无主灯设计这样的照明设计概念的时候,在我看来就是照明行业的胜利。我们不必去纠结无主灯这三个字,重要的是它背后承载的内涵。


无主灯设计本质上是按照空间与人的需求场景去设计灯光,思考人在这个空间里需要什么样的光,这才是我所理解的无主灯设计。


然后我把它延展总结为一个词——全景光设计。


什么是全景光设计?这就是全场景的灯光设计,根据场景去做设计。



To

all:光有文化可言吗?是光文化,还是文化和光?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汪建平

上海艾特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总经理兼照明设计总监



我想借前面林红老师对光文化的阐述来表达一下,我对这件事的思考。


比如日本有明显的光文化,日本人在空间的用光方式、用光体验上都有体现。比如日本人偏好的漫射光,以及明暗对比下的阴翳。


但是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光文化呢?我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以我的个人生活经验来看,古人是很有用光的智慧的。


我出生在徽州,徽州最典型的建筑结构是天井。实际上天井就是一种对自然光的利用。还有就是大家可能都会忽略的,在传统建筑当中的白墙,这堵白墙也能对天光进行反射,这些都是前人对于自然光的利用,我认为是充满智慧的。


所以我想如果要寻找中国人自己的光文化,可能是与漫射光,或者以点射的光有关。


在现有的新型建筑空间当中,我想我们的用光文化和用光方式,其实大多只是借鉴前人的用光智慧。当然也不能说这就是中国的光文化,这只是贴切了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光文化的形态。


曹传双

云知光创始人CEO



其实我非常认同光本身可能不存在文化,但是当光与其他介质产生联系之后,光可能就和文化融合到一起了。所以这个主题其实是文化和光,而不是将光本身具有什么文化。


林红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



我想还是想请大家关注一下光的三个角色,光的功能角色、审美角色以及发现新世界的角色,它们分别对应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体验、感受,这些是可以被永远地研究下去的。


孙天文

上海黑泡泡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我觉得光就是光,光没有文化。但是你怎么用光,是有文化之分的。比如说我们同样都是用有色灯光,当你把它做得极致、简单点,在控制范围内它展现的文化会偏雅致一些。


如果把有色灯光用得五颜六色的,那就会变得很市井,但是这个跟光本身是没有关系的,是你用光的方式或者表现光的方式具有文化之分。


江海洋

观国之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我从业照明设计有10年了,伴随着早期大家对光文化的争论,到今天大家默认了它的存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当初那波坚定反对光有文化,或者光文化这个词的声音,今天基本上都销声匿迹了。


但我认为光文化,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光需要照亮文化,而文化是无处不在的。


杨一丁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朝有光处看,往美好处想。


高枫

中国新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院 照明所所长



我觉得光是有灵魂的,如果万事万物没有光的话,它可能只是一些物件,却不能给人带来真切的感受。


李晓夏

差异化线型照明品牌GUOWIN 营销总监



从制造厂商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能给各位老师提供好的光源,好的产品。当各位老师把光用好时,那么无论是空间还是其他载体,就自然会产生属于它的文化。




辛辣盲盒的问题还在持续收集中,大家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提出自己的“疑难杂症”,没准你的问题,就恰巧得到解答了!快来参与提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