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 茶 | 馆

专 注·极 致·价 值


【1985年:远征起航】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对外经济活动极为有限。据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仅为206.4亿美元。

1979年-1985年,中央相继设立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并把上海、大连、天津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随后又进一步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与此同时,原本高度集中管理的外贸体制开始变化,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逐步下放,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国内的对外贸易活动日渐活跃起来。

【行业印记】


在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上,香港商人是第一批来大陆投资、寻找合作机会的外来资本群体。

1985年,香港精英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找到了广东省轻工厅,他们希望轻工厅能组织企业参加当年10月份在香港湾仔举办的“第二届家具、灯饰及家私展览会”(那时尚未有香港灯饰展)。对于这种主动上门推介,轻工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组织了佛山灯具厂、佛山照明、顺德灯饰一厂、潮州玻璃灯具厂、石歧玻璃厂等六七家灯具企业,以“广东灯饰”的名义抱团参展。

这算得上大陆照明企业第一次有组织性地参加国际性的展览会。在这里,他们不仅向海内外的客商展示了广东灯具业的整体形象,获取了喜人的订单,也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国际市场调研、学习机会。据了解,自1985年起,参加香港灯饰展览会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照明企业的一个习惯。

因资料的残缺,笔者只找到了1986年至90年代初的《广东灯饰赴港展览团情况汇报》。据了解,1986年,由7家灯具厂组成的广东灯饰展览团共租用了3个摊位,展览面积合计约27㎡。从10月29日-11月2日的5天时间里,他们共接待了约3万人次的观众。当时参展的有水晶吊灯、青花陶瓷台灯、吸顶灯、筒射灯、花园座地灯等146款灯饰产品,以及溴钨灯、乳白灯泡、烛形灯等光源。这些展品除个别的作为样品保留外,其余均被抢购一空,展会现场共卖得3万多元港币。

“那时,广东灯饰的展品琳琅满目,设计新颖,做工也很有特色。比如:灯饰的金属件采用全铜制作,真材实料,不易生锈;有一款青花陶瓷台灯,很有中国民族韵味——当时香港所展的灯饰大部分都是欧化和日化产品,这种蕴含浓厚传统中华文化气息的灯具,自然很吸引眼球。很多观众在看展时,都不敢相信这是内地生产的,还以为是香港或台湾的产品。他们纷纷索取资料和联系地址,打听在香港哪里有经销点。当得知在香港还没有经销点时,都表示非常遗憾,有的还打听能否先付定金,以后提货或者到国内哪里可以购买……”曾随团参展的原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会长全健回忆道。

据数据显示,展会期间通过中孚行和香港新堤企业有限公司代理签订的意向订单有:1986年11月-1987年1月供应碘钨灯3万只;1987年中孚行包销溴钨灯50万只,共计20万美元;涂硅乳白泡及烛形灯每月交货100万只,全年共1200万只,共计127万美元……

而广东灯饰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上文谈到的款式、做工上的优势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价格低廉。据悉,与香港当地同类灯饰零售价格相比,价差约3-4倍。如同一类台灯,香港零售价约为500港元/支,而广东制造的则只需130港元;同一类射灯,香港的标价250港元,而这样的价格在内地可以买4支。

赴港展览扩大了广东灯饰的影响力,开阔了国内灯具企业的视野,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他们从客商那里得知,每年国际上销售的各类民用灯饰高达50-60亿美元。当时国内每年灯饰产值约为11亿元人民币,但出口额仅为500万美元,其中80%为日光灯支架,海外销售的潜力非常大。他们还了解到,台湾灯饰及零配件每年的出口额约为15-16亿美元,约占国际销售量的30%。其中,每月约有20多万美元的产品出口到香港。那时,台湾因台币升值,工资上涨,生产成本大增。相形之下,广东灯饰在款式、样式上并不逊色,如果做得好,取代台湾的出口地位、占据港澳市场,并非难事……

可见,中国照明企业征战世界的梦想,在80年代中期万商云集的香港展览会上,无声无息地点燃了。此后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照明军团凭借着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的优势远征全球,所向披靡。

通过参加香港展览会,广东灯具企业不仅收获了实打实的订单,也发现了许多进入国际市场的差距。总结起来大概有四点:

一是电器零部件未符合国际标准。广东灯饰的大部分插座、电线、灯头均是国内产品,未达到国际IEC标准。国外对电器安全尤其重视,不达标,不能入境。尤其是想要进入美国市场,必须符合美国的UL标准。

二是表面处理不够精细,款式有待创新。广东灯饰虽是全铜制作,但表面处理工艺(如密封涂层、电镀等)与西德(那时柏林墙尚未倒塌)、意大利厂家相形见绌。吊灯、壁灯自行设计的款式不多,多是模仿国外。

三是信息不多,反馈慢。当时,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不多,很多信息都是经由香港再转入国内,所以在造型设计、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反馈少且慢。

四是尚未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统一领导,出口未有统一管理,难以统一对外。

针对这些不足,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采取了积极的改进措施,包括:加紧国际标准认证、引进国外灯饰设计技术、参加国外类似展会等。而佛山照明等企业也开始充分利用香港这个国际自由港,既大力发展与香港的经贸往来,又以香港为中转站,发展海外贸易。1988年,佛山照明与香港佑昌灯光器材有限公司合作,通过佑昌公司的代理,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80年代,企业尚未有独立的产品出口权,直到后来相关政策放开,佛山照明才以自有品牌的身份开展出口贸易活动。

位于莱茵河畔的汉诺威是一座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也是德国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的中心。除商业、金融、保险业外,这里最著名的就是会展业和旅游业。1993年4月,广东灯饰代表团一行7人,取道香港,参观考察每年一度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始创于1947年,历来以“博、大”闻名于世。这一年的展会,共有28个展馆,展览面积33.8万平米。其中,照明展馆共3个,总面积约3.27万平米,飞利浦、欧司朗、喜万年、CO、GE以及施华洛世奇水晶等国际知名企业均现身展会,展示了当时最先进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这次的观展,对广东灯饰代表团来说可谓是耳目一新,思想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有机会了解欧洲市场,窥探产品潮流趋势,更重要的是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标准认证、抓基础零部件生产质量等工作的重要性

据全健回忆,“这次观展,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鞭策。首先,我们认识到认证工作是必须的,有无认证标志是能否进入欧洲市场的基本区别;其次是产品零部件的质量。我们进入欧洲市场的产品,单价很有竞争力,但往往有些零部件质量的差别,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三是加工工艺不够精致,最突出的仍然是表面处理;四是设计造型不够新颖,老是跟着别人(尤其是台湾)后面跑,给人一个大陆灯饰都是模仿产品的感觉……”

从1993年起,每年去德国展览会学习考察变成了灯饰照明行业的又一大习惯。2000年以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将其中的灯饰照明及电器附件部分分离出来,这部分的展览搬迁至与汉诺威相距约330公里的法兰克福。对于法兰克福照明展,业界的朋友已非常熟悉,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透过香港、汉诺威当时的参展及观展情况,我们看到了中国灯饰照明产业在八九十年代那种积极追赶世界、学习国外长处的热情。而从追赶、到融入,再到今时今日的影响世界,这是一段较为漫长的旅程。

1993年,中央开始实行汇率改革,让人民币大幅贬值。从1994年1月1日起,原来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实行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定位8.72兑1美元,比之前的官方汇率5.7元贬值33%。人民币贬值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变得便宜了,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商的地方。从此,中国依靠着低成本优势走上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灯饰照明产业亦得其利。

据悉,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照明电器出口每年均以两位数的增幅增长。1994年,我国灯具、照明电器及类似品出口达9.7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1.9%。1998年,照明电器出口额达20亿美元,占国内照明行业销售总额的1/3。而到2017年,照明电器总销售额达5800亿人民币,出口额达412亿美元,远销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①,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灯饰照明生产基地和消费大国。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灯饰照明需求日益旺盛。然而,就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而言,国内市场依然难以容纳如此巨大的产量。因此,出口贸易扩大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比如,在九十年代,佛山照明、阳光照明等光源大户的出口业务量就占到企业产值90%以上的份额。

不过,这种出口战略下,国内大部分灯饰照明企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缺乏自己的自主创新和专有技术,只能“以量取胜”,并由此背负上“倾销”的罪名。据悉,2001年,欧盟就对产自中国的节能灯征收高达66%的反倾销税,为期五年,致使国内出口到欧盟的节能灯数量减少了70%以上。

这种低成本、低价位、几乎无自己品牌的局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是显现出其极为脆弱、很容易受到生存威胁的一面。“金融危机前,我们经常是几个大货柜的出货。金融危机爆发后,订单锐减,竟不到原来的1/3……”一位灯饰老板曾如此回顾当时的窘境。

在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里,以粗放型增长为特征的中国灯饰照明出口业务遭遇了重挫。然而,所谓“危机亦是转机”,中国灯饰照明企业日渐意识到:越是低端的工厂外贸出口会越来越难做,甚至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在未来真正失去价值。中国灯饰照明产业需要向高技术、高水平方向发展,包括产品及技术的升级、淘汰低端廉价产品、发展品质和品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等等。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了许多值得骄傲的现象:木林森并购朗德万斯,飞乐音响收购喜万年,雷士、欧普等龙头企业在海外大力扩张……中国企业在世界照明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正伴随着大国崛起日渐增强。相信在“走出去”这条征途上,未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而回望1985年的那个秋天,或许,我们可以说一声:世界,我来了!

资料来源:

①、中国照明电器协会《2017年中国照明电器行业发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