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 茶 | 馆

专 注·极 致·价 值


【1980年:郭巨烟云】


1980年1月,在宁波市北仑区郭巨镇,一家名为“大华灯具厂”的乡镇企业正式挂牌成立了。

郭巨,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照明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殊不知,在国内的灯具发展史上,这个三面临海、交通并不便利的小渔村,也曾有过一段烟云般的繁华。

郭巨镇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最东部,距宁波市区约56公里,北仑中心新碶街道约30公里。上世纪80年代前,郭巨的社办企业“塑料胶木五金厂”为上海的伟力灯具厂提供配件。后来,厂里组织人员去上海参观考察,发现灯具市场前景广阔,但生产工艺和技术门槛并不高。于是,厂里研究决定做灯具,将五金厂改为“大华灯具厂”。

那时,产品比较紧缺,只要生产得出来,大多不愁销路。据《郭巨简志》记载,1980-1985年,大华灯具厂蒸蒸日上,年产值从最初的20万元一路飙升至1000多万元,员工人数达240多人。不过好景不长,不到十年,大华灯具厂轰然倒下,而厂里的技术骨干、销售人员却凭借着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各自创业办厂。

据悉,在郭巨灯具业最鼎盛的90年代前期,共有400多家灯具企业,全镇约有95%的家庭做灯具及相关配套,形成了从玻璃熔铸到五金、电器等配件制造的一条龙灯具生产格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俄罗斯、阿联酋、越南等海外市场,“郭巨灯具”一时风光无限。1994年,在灯具店聚集的兴巨路上,“郭巨灯具城”的高大牌楼拔地而起,上面彩旗飘扬,猎猎迎风。

“一个仅有2.5万常住人口的小镇,有400多家灯具厂,不光卖全国,还卖全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中国照明学会秘书长窦林平曾如此感慨道。

然而,到90年代中后期,郭巨的灯具业却陡然衰落下来。据传,当地政府机关突然加大对灯具的检查力度,而所谓的检查,只不过是敛财的幌子。他们在进出路口设置关卡,经常扣留整车产品,直至拿钱赎出。这让郭巨的灯具人不堪重负,他们选择了逃离。先是温州,继而是位于广东的古镇。他们在古镇继续办厂,还有一部分人则像蒲公英般四散飘零至五洲四海,做起了灯具经销生意。

据北仑新闻网报道,至2017年,仍有5000多名郭巨人在海内外从事灯具生产经营,每年的室内灯具销售额约占全国的三成。

如节日里一道迷人的烟花,冲天而起的万丈光芒后又黯然坠落。谈及郭巨灯具业的流失,许多郭巨人都心生遗憾。其后,当地政府也曾想重振郭巨灯具,然今非昔比,“错过了,便再也回不去了”,一位郭巨的老灯人感叹道。

而关于郭巨灯具业的没落,在采访中,笔者也收集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归咎于政策;

有的认为郭巨交通欠发达,它三面环海,只有一条公路与内地相通;

有的认为当时的郭巨灯具产品技术、开发能力薄弱,难以和有大批港资、台资灯具企业入驻的珠三角相比;

也有人认为,宁波经济发展好,轻工业发达,在灯具产业刚刚萌芽时政府没有给予相应支持,而是一视同仁,导致初创企业压力巨大,只能外出寻求其它生存解决方案……

注释:

据悉,自唐朝以来,郭巨已有零星居民,宋熙宁十年起属定海县(后县名改为镇海)海晏乡。1950年改称郭巨镇、盛厚乡、霞峙乡和峙头乡;1983年改称郭巨乡和峙头乡;1992年5月合并为郭巨镇。

2003年8月,为加快东部地区开发建设,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原白峰镇和原郭巨镇合并,取名为白峰镇,郭巨在行政区域上已不复存在。2016年7月,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宁波市北仑区人大常委会白峰街道工作委员会、郭巨街道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