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荫翳终结之前

传统村落如何引入照明设计?

文 | 张昕


尽管人工照明看来属于断电清零、灯殒即逝的商品,但其无法改变照明固有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血统。当下,夜晚光环境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过程中正逐渐获得重视,作为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照明将为传统村落提供安全和舒适。而“安全和舒适”的名义如此正当,“夜晚变亮”似乎不可阻挡。



谁的夜晚



村民和游客合法拥有获得安全和舒适的权利,通过与游客分享夜晚,村庄获得亮度提升,游客认识了乡村,设计师创造了图像美。


仅靠月光照明时,在地村民的适应条件为 0.001~0.02cd/m2,照度为 0.01~0.1 lx 。城区的夜晚户外照度为 1~30 lx ,二者的亮度差在 10 倍以上。靠视觉认知生活在规范环境中的市民难以适应传统村落的阴暗。


随着城里游客和设计师的不断到来,城市的经验不断被借用,按照国内外任何一条步行照明标准,传统村落的亮度提升都将成为必然。人们正通过规范化的城市照明方法照亮地形地貌和空间复杂的村落载体。当然,仍有探索荫翳之美的作品出现,如徐甜甜在大木山茶园创作的月光反射照明,其夜晚的图像美难以言表且无法传播。


图:大木山茶园的月光反射照明 (设计 徐甜甜,摄影 王子凌)



“身体记忆”与“视觉认知”的此消彼长



在传统村落与城市的视觉环境三要素中,传统村落的载体和人(村民)是多样性的最后阵地,如果改变光将改变人的假设成立,则村民在获得一个新夜晚的同时,将永久的失去一个旧夜晚。


村民与市民的视觉环境

视觉环境三要素

载体

传统村落

月光/内透/手电的结合

复杂地形/地貌/空间

身体记忆主导

城市

被规范了的城市照明

高度趋同的空间载体

视觉认知主导


传统村落多位于交通不便地区,内部高差变化复杂,房屋与路网的组织因地制宜,复杂暗环境中的寻路行为以及身体记忆的唤醒也是村落空间的魅力之一。


提高传统村落空间的夜晚辨识度通常被作为照明设计的主要任务,但身体记忆会随视觉认知的暗示加强而逐渐衰退,包括村民的和游客深层基因内的。因缺少相关研究,暂借用日本学者做的关于实验住宅中青年人与老年人的舒适照度平均值研究进行阐述。


图:实验住宅中青年人与老年人认为舒适的照度平均值(引自《光和色的环境设计》)


在多数视觉任务中,青年人与老年人对于舒适照度的主观评价差异巨大,且青年人需要更多的光以获得舒适,这与欧美从各类视觉任务实验中获得的“老年人需要青年人二倍照度”的结论几乎是相反的。身体记忆(包括视觉记忆)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且其影响程度因任务而异,这在照明标准体系中是缺失的,导致照明研究中经常先验性的认为“人们总在以第一次看见某物的方式看某物”。



创造“图像美”的前提是保护“图像结构”



在移动互联时代,图像美对于传统村落和设计师本人都显得过于重要了。瞬间发生的视觉感知包括四个阶段——基于图像的阶段、基于表面的阶段、基于物体的阶段、基于分类的阶段。其中与照明关系密切的是基于图像的阶段,其过程是将图像的亮度分布象素化,通过较大亮度差异点的连线建立二维图像。


图:某传统村落的傍晚图像结构(唐博绘)


虽然照明无关传统村落的形状、材质和属性,但与最初建立的图像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将传统村落的图像结构看作一种非物质性的遗产,照明的强度和图示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尽管天/地/村三者图底关系的改变难以避免,但对图像结构的保留仍可以实现。


图:某传统村落的弱光照明实验



一种系统性替代另一种系统性



月光、住宅内透光和手电光的组合是业已存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与城市照明的位置、强度、照射方式完全不同。规范了的照明设计具有自圆其说的系统性,如分级思想:同级别的对象采用同样的照明规范,同样的高差变化采取同样的照明方式等。照明设计的引入,在瓦解原有视觉系统性的同时,将建立新的视觉系统性。


随着旅游开发,传统村落与外部交通相衔接的核心道路系统将被照亮,原有的亮度均衡被破坏,则有必要建立一套保证亮度平衡逐渐向原初状态过渡的稳态照明系统,其过渡方式应是因村而异的,且不应照搬规范。


图:某传统村落的路网照明规划(宋柏宜绘)



礼赞荫翳,也是礼赞光明



细腻在视觉上特指对微弱亮度变化、差异的感知,适用韦伯定律,即rI/I=K(常数),刚能察觉的光刺激变化同光刺激水平存在1:10的关系,所以远光灯可以压倒性的摧毁其他视觉任务。因此,只有暗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辨识细微亮度变化的人类基因提供庇护。


如果认同礼赞荫翳也是礼赞细腻,则等于同时认同了礼赞荫翳也是礼赞光明。“荫翳礼赞”传统的缺失,也体现在中日照明设计在亮的层次把握的差距中。日本灯源于中国灯,但在江户/明治时代,日本灯发展出依靠纸的特性展现透射光和反射光的一支,并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灯的主流。


图:在明亮中创造丰富层次的日本灯


以图中所示灯具为例,纸灯令空间中弥散着均匀的光线,但在均匀中因功能不同而存在细微差异:纸灯的一侧闸门开启,火光直射光和火光背后的反射面光共同服务于化妆,女人背后虽有影子,但因反射面光的作用,影子是柔和的;在纸灯的另一侧,儿童们在漫透射的光线下阅读。日本灯对于光的阐释既不同于西方的关注视觉任务的“照明传统”,也不同于大中华地区的关注灯具本身的“观灯传统”。



不仅是节约能源和仰望星空



光污染是新型环境问题之一,已显著影响城乡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生态稳定性、节能、健康与人类福祉。目前夜空亮度的年增长率超过3%,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如迁徙鸟类的死亡和孵化海龟的洄游迷失等。相关非视觉生物效应的研究表明,不当的室内外照明会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影响睡眠,损害代谢系统,发达国家过去100年中癌症发病率的快速提升也被认为与人工光的增加有一定关联。


欧美国家大力研究光污染的防控与治理,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条例,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学和天文学,照明领域的工作非常有限。目前的光污染控制多为逐项指标管控(包括照度、光源闪烁度、有效光照区域、照射时间、眩光控制水平、天顶亮度等),但由于最主要的天空逸散光来自于空间界面反射,目前尚无有效的工具对光污染进行模拟、预测和评价。


对于我国广大乡村将面临的照明更新而言,急需合理有效的光污染预测工具进行评估。当然,比理论和工具更为迫切的,是建立基于传统村落应自身特点的夜晚保护和开发思路。



注:本文由DR设计与研究授权照明微课堂转载发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与作者。




趁着还没被毁掉,

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做乡土照明

报名参加2016中国乡土照明创想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