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哈尔滨大剧院项目

在此之前我们曾有一篇文章详细分析过它——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城市地标 :哈尔滨大剧院照明如何设计?(点击题目可阅读),在本系列文章中(文末可查看相关文章),我们先是跟着许东亮老师了解了现代性和乡村性的照明手法区别,今天我们再来聆听他对于极近自然主义的建筑照明的理解。

图:哈尔滨大剧院


① 如何用照明体现建筑的整体设计理念?

首先,自然主义是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整体设计理念,它坐落于松花江北岸江畔,设计灵感也恰是源自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地貌特征, 建筑外立面采用白色铝质板包裹在与周边自然景观协调的建筑形上,远远望去,张力十足的曲线结构看上去像极了雪峰。

图:哈尔滨大剧院所处环境

那么,这样极近自然主义的建筑如何去做照明呢?

许东亮表示,团队在接到这个项目以后, 首要的事情就是“审视”,像观察城市一样的从宏观上对哈尔滨大剧院进行大局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就建筑风格和建筑所处的大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


② 如何确定建筑的照明设计效果?

经过对建筑所处的大环境的考察,许东亮团队对这个项目的最初设想是希望做到融入环境的感觉:在沼泽地的大背景下,周围是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群,在中间较暗的环境中,大剧院又像个突出的明星一样。

如果要达到这个暗中有明,夺人眼球的效果,我们认为这个“明”的表达是不是一定要用炫目的灯光把它勾勒出来,还是选择通过周围城市“亮”与沼泽地的“暗”的对比,把项目对象本身已经具备的逻辑线条及创意关系的次序关系表达出来,因为周围建筑的亮会反衬出沼泽地环境的幽深和黑暗,而在这种特意营造的暗空间中,刻画剧院的风格和让它突出就很简单了。

图:许东亮,哈尔滨大剧院夜景灯光概念关系手稿,遵循建筑在自然光下的立体肌理。

许东亮团队希望人们从远处看项目的时候能够看到设计团队期望给外界传递的信息:看清楚不一定为美,朦胧美有时更让人心旷神怡。因此有意识控制亮度,只要能够让人隐隐约约看到就可以了。

图:哈尔滨大剧院远观效果

因为建筑的形状是一目了然的,在很多情况下,城市在远处要能看到,我觉得看到是必须的,但是看到一定要是美的,如果我们希望建筑对外的形状没有必要那么强化,只需隐约有它的存在感就可以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把它的亮度压低,凿洞。

图:明暗是相对应的,节制用光也能实现精彩的效果,夜晚的外立面被局部擦亮后,外立面上小凸起与光形成的纹理,让建筑本身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

因为人在这个建筑周围的广场散步、休闲的时候舒适度很重要,而不能为了让远处看到,牺牲近处的舒适性,这就是我们在文中提到的灯光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目的。


③ 如果通过光来强化建筑逻辑?

最后,像我们上文所述,许东亮团队的考察结果是他们认为哈尔滨大剧院在建筑设计风格上有别于我们常常见到的传统建筑风格, 这是一个很新型的设计形式,多是由自由曲线构成,利用参数化设计而形成的有创意的建筑形式,造型非常随意,但是在随意中又蕴含着自身的结构逻辑。

但是这个逻辑是经由建筑师架构起来的,而且建立的非常完善。问题和挑战随之而来,在极具一体化的建筑逻辑下,如何通过光的表达来强化这个建筑逻辑呢?许东亮坦言这是他们在考察哈尔滨大剧院项目后最先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许东亮及其团队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充分尊重建筑师已建构起来的逻辑,在不破坏整体造型的基础上去突出和加强这种逻辑。他解释说因为这个项目本身就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照明设计师面对这样的项目时不需要另加更多的想象力。

此外,许东亮认为决定哈尔滨大剧院项目成功的另一要素是建筑师作为总导演的角色在该项目中的巨大作用, 他表示建筑师前期已经为照明设计师的介入铺设了诸多可供发挥的空间和余地, 比如由多个建筑图形构筑的空间实体、虚体关系的凸显和表达:虚体如何去露光?实体如何通过灯光不露痕迹的包围和诉说虚体?灯光又该如何通过实体的负载流畅的表达细节等等。

前期周全的考量可谓是助力了许东亮团队的发挥, 他们在以上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解读,比如说从实体图形中安装多少灯具、灯具次序如何摆放、灯光角度如何融入整体环境等来考量和凸出建筑的轮廓和形状。

面对外界对哈尔滨大剧院照明灯光设计如织的好评时,许东亮很平淡的表示我们只是从灯光的角色出发,用灯光语言忠实诠释这个建筑罢了,建筑师用形状和材料来构建建筑,我们用光色变化来突出和隐藏建筑。


④ 照明设计应尊重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

哈尔滨大剧院在明暗对比的表现上尽可能的由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来表达。


 图:夕阳西下时,建筑的凹凸有致在自然光下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明暗关系。

许东亮补充说:

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 我们在对哈尔滨大剧院做整体照明设计构想的时候,没有做很多夸张的东西,尽最大可能尊重周围的自然环境。因为我认为在一个沼泽地里我们的照明设计再夸张,还是不如自然环境的原生态的好。

比如说我们希望人们走到这里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舒适的,接近自然的。因此我们在做照明设计时候,尽可能的把光打在水里以营造星星点点的梦幻效果。此外,我们还把水面、桥面的灯光尽量的压低。

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整体环境在灯光有意识的营造和衬托下形成一个自然的明暗过渡:建筑在周围暗环境的衬托下是最亮的,然后建筑周围的物体和风景会逐渐的暗下来。

许东亮表示,哈尔滨大剧院项目在明暗关系处理上的最终呈现效果和最初预期的目标非常接近。 他告诉笔者照明设计应该是立足于建筑本身形态上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最初我们在做哈尔滨大剧院定位的时候,我不希望灯光把建筑本身的线条和形态给带偏。

所以从哈尔滨大剧院最终呈现的照明灯光效果来看,我最欣慰的就是光的亮度控制,整体还没有脱离我们当时的预想。它是一个很含蓄的、仔细看却带着张扬的一个建筑主体, 与此同时,它还是一个与周围光环境的配合、很适合人去游玩的轻盈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