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 暑去凉来秋意浓

来源/大通广昌香山精品艺术馆


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菉。
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
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
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
                   ——李贺


七月节,暑去凉来,晨起白露。一叶知秋,寒蝉凄切。霜月一轮,流萤几点。荷花残,莲子生,青山点硃,阡陌留香。


旧友来访,小儿买酒,西瓜就毛豆,电视雪花霜。待夜凉、人散,灯火阑珊处,明月如霜,佳音如梦。万重青山秋生起,一镰勾月入江中。


每年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返回期间到达视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秋风起,胃口开,又想补偿夏天的损失,便有了“贴秋膘”一说。也就是说体重减少才有资格贴秋膘,否则也当祛湿养脾胃,千万别吃撑。



立秋当天要吃西瓜意为啃秋,表示炎夏结束,西瓜吃到立秋后十日止,再吃秋瓜就坏肚了。



《周书·时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后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蜩鸣。”寒蜩即寒蝉,今年气温高企,蝉儿还能多叫一段时间;《易通·卦验》说“立秋腐草化为萤。”都市里萤火虫是无缘得见的;《春秋考异邮》说“立秋趣织鸣。”往年蟋蟀如家虫,现如今却也绝缘了。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伕,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



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旂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秋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



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壹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



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竈,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壹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百味俱全。


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立秋吃西瓜、吃秋桃等“啃秋”习俗,表达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祈愿。今天,你啃西瓜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