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 “最贵灯光设计师”是最大的谣言》(?戳蓝色字阅读)中我们了解了BPI总裁林志明先生滚烫的前半生故事,那么在下篇当中,我们就来看看,伴随着他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他对于照明设计、企业经营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洞见与分析。
▲BPI总裁林志明先生
*以下为林志明先生自述
PART1. #一次展览发掘的机会
我在2002年的夏天第一次到上海,原因是因为在台湾做了几年照明设计后,各类项目像是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高铁左营车站、高雄捷运的美丽岛站等等我都已经做过,在2002年往后几年,对于我来说,台湾可能已经没有太多重要项目的机会了。
▲林志明先生在台北原硕公司期间完成的照明设计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馆
而且台湾的项目主要是以房地产项目、住宅为主,公共建筑或者车站的政府项目,综合体、写字楼、酒店等类型的项目都比较少。
▲林志明先生在台北原硕公司期间完成的照明设计作品——台湾高雄左营高铁站
▲林志明先生在台北原硕公司期间完成的照明设计作品——台湾高雄捷运(地铁)美丽岛站
那时候我刚好收到了上海世贸商城要举办一个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展览的邀请,我就想来上海看看。
而在展览当天,我发现虽然整个世贸商城很多展位,但却只有我们一家是做照明设计的,其他都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或者城市规划的,所以那几天就很多人来咨询。他们不知道这个行业是做什么的,甚至很多开发商都不知道有这个行业的存在。所以我们就好好解释了一番,后来也有开发商来接触。
我就趁机在上海花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去了解上海市场和文化,也看我能不能习惯在这个城市生活。后来BPI就在2003年初来这里设了办公室。
PART2. #一场600万的豪赌
上海办公室刚起步的时候,我是台北和上海两边跑,所以公司当时也只有“两个半人”成员,一个是公司的行政,一个是现在中国区的负责人田鑫,还有“半个”是现在的北京区负责人李奇峰,当时他还是一个兼职的博士生,所以我们是从“两个半人”做起来的。
▲初创时期的BPI中国办公室团队
直到公司承接了十几个项目之后,员工才从“两个半”人变多了一些,可是我却发现公司一直在亏损。我那时候以为上海跟台湾一样,投200万台币,就可以做起来了。但是过了几个月公司就没钱了,我接连投了两次200万,不久又所剩无多了。这个资金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我的认知。
我冥思苦想原因在哪儿,毕竟那时候国内人员的薪水相较台湾也是比较低的。后来才发现做预算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大陆员工五险一金的问题,以及我常年两边跑的差旅成本也比较高。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在2006年初时决定搬来上海,同时跟股东说不再投钱,用现有的资金支撑下去,如果不行就撤销上海办公室。
好在最后还是做起来了,现在国内项目的比重占全BPI总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以规模来讲,我们国内现在大概有150~160人,纽约办公室才20人左右,所以国内办公室完成的项目比重占到总体的60%~70%,而且现在疫情防控,国外很多地方的项目都停了,差距就会更大。
▲初创时期的BPI中国办公室团队
而目前我在国内正在进行的大部分是各地的地标性项目,比如成都的最高楼熊猫大厦,重庆的最高楼融创AONE、西北的最高楼西安的国际丝路中心、南京的最高楼等等。
PART3. #免费方案是对设计的不尊重
开始做方案前,我们都会先跟业主、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设计团队召开一个启动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业主的需求,看他有没有商业、政治、形象上的企图,同时也需要了解建筑师或者室内设计师的想法是什么,他们希望这个项目在夜晚能够呈现什么效果,有没有特别想表现的东西,这样在设计的时候才能够更加准确,更好地做到业主跟建筑师想要的效果。
▲林志明先生照明设计作品——重庆来福士
但我们也会碰到一些项目可能连合同都还没有,业主就会问能不能先帮他做方案的情况。这当然是不行的,因为要做方案的话就得先知道情况,也就是有了启动会才能做方案。
可有时候业主就想先看看你想怎么做,我们认为这不是合适的做法,所以也不会去帮业主免费做方案或者比方案,这是对设计的不尊重的。因为设计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是随随便便画几张图就完事了。
在启动会之后,我们会把项目分配到组,让各类职能的人,像是设计总监、项目经理、资深或者资浅的设计师以及项目负责人等各司其职。
假设我是项目负责人,我们会一起先做一个头脑风暴,互相交流设计的想法后再往下执行。但我不会直接跟同事说要怎么做,而是在沟通大方向之后让他先做出方案后再一起调整,或者针对他们的方案查看有没有遗漏的或者可以提升的点。这个目的就在于能训练同事,让他们在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学习到更多的内容,这样也能做得更好。
▲林志明先生和业主、建筑师等设计团队召开项目会议,沟通各方面的设计想法
如果接到项目后,我就直接跟同事说应该怎么做,哪里放什么灯,这样执行的速度当然是最快的,可是这对于团队和公司的传承是不健康的,因为他永远只是当我的“手”,永远不需要思考。我希望每个同事以后都可以变成“我”,甚至是超越我,用武功作比喻的话,我并没有怕他学了几招之后打败我,我一直说的都是:“我会的我都教给你,我希望你比我更好”,这样的话公司才能成长。
而我做设计一般会考虑三个因素,第一个是建筑和室内设计想要表现的是什么;第二个是这个项目所在的地方对设计会有什么影响,设计是否能跟当地的环境、文化、历史等有连接。如果只是把建筑照亮,这在设计的层面上是不够的,我更希望设计能够从深度上反映当地的文化、环境或者自然景观的特色;第三个就是作为照明设计师对于项目总会希望这个作品是能够有我一部分的设计哲学,或者说个人的风格和特色。
当然,设计最终还是需要得到业主的认可,有些业主会要求说不需要个人风格的显露,只要把建筑的照明设计做好就行,也会有这种情况。
PART4. #设计风格的问题不能说是套路
一个公司设计风格的问题,不能说是套路,因为每个公司都有它的风格,以建筑举例,KPF 设计的建筑也大多带有玻璃幕墙,或者造型上的转折。每个公司项目做久了都有它的风格,我也不觉得我们的风格有这么明显,况且建筑本身的设计就不一样,还要考虑到所在城市和环境的不同。而且就算是建筑再像,放到杭州和上海来看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从设计手法上解读,当然会归纳出同质性,因为照明设计的基本元素就是点线面。会有这种说法的人,可能不太理解设计跟建筑的关系,假如基于建筑本身的造型和立面上,有一个“缝”是需要表现出来的,你不能说我把这个“缝”表现出来就是套路。而且建筑设计本身就会有类似的元素,它可能也是建筑师想要表达的一部分,我们就要用灯光表现出来。
这种情况,在室内设计方面可能相对好点,因为室内设计的材料、家具、颜色等都可以是不同的。可是建筑就相对较难,因为建筑能照亮的位置只有三个:外面投光、内部透光,还有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建筑表皮,再多的地方也没有了。再加上建筑设计的点线面、玻璃、幕墙、龙骨、装饰条等元素,能表现的元素大多也是这些,所以有人就会认为设计相似,但仔细看建筑肯定还是不一样的。
▲华润总部大厦
建筑设计:KPF
照明设计:BPI(包括建筑照明设计、室内照明设计及景观照明设计),设计团队:周鍊,林志明,Julie Eunjeong Wang ,Robert Prouse,田鑫,吕维娜,翁子璇,林丹丹,林泽丰,陈通,蒋一煌
图片版权©HELLORF ZCOOL / WWW.SHUTTERSTOCK.COM
PART5. #照明设计师成长的关键词
我觉得最难的是你要有勇气去挑战自己,有勇气挑战这个行业或者一般人的习惯和认知,要有勇气去对抗和接受人家对你的质疑或者不认可。
但设计毕竟还是属于服务业,任何创新都需要业主的支持,如果业主不支持不认同,那你的创新还是行不通,因为建筑设计跟艺术创作不一样,设计还是要为某个人服务,你就得考虑别人能不能接受。
当然前提是你要有专业的能力,需要积累足够的经验,在足够经验的支撑下,你在创新的时候才不会凭空想象出完全做不到的东西。
我也建议新人设计师能坚持多方面的学习,不只是照明设计方面的,而是哲学、文学、音乐、艺术、建筑等全方面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因为只钻研照明设计相关的不仅会局限创意,同样也会局限个人在这个行业内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全面的吸收各式各样的信息和知识。当然我们也需要有能力判断这些知识的真实性,考虑这些知识你学习后是否能够消化,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PART5. #用数量的优势积累优秀作品
我是在美国入行的,照明设计的发展在美国和中国差别还是蛮大的,这个行业在美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行业的规范、设计使用的灯具、流程以及结果都是相对比较成熟的。而且在美国做项目用什么灯,基本上业主不会有意见,他们都是有照明设计的认知的,所以设计的执行过程会比较顺利,最终完工的结果也跟预期比较接近。
可是照明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是从无到有的,也许早期有照明设计的概念,但并没有这个行业存在,更不用说标准的设计流程、方法,甚至连基本的照明设计的服务建议书都是没有的。记得早期在国内做项目的时候,在我们把服务建议书翻译成中文提供给业主后,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业主、开发商对外招标的照明设计服务、合同都是根据我们的版本改的。
▲林志明先生在国内工作早期完成的照明设计作品-上海汇亚大厦
▲林志明先生在国内工作早期完成的照明设计作品-上海香缇花园
而现在中国的照明设计行业无论是专业度、项目数量,还是从业人员、照明设计师数量都在逐步提升,处于增长的趋势。
但我们没法预测在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它什么时候会饱和,或者什么时候往下掉。当然这跟房地产、经济发展等有关系,现在我国的照明行业也是在往上走的态势,虽然近几年有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和调控、各地面子工程限制的影响,但从 BPI 目前这两年案子接的数量还是在上升来看,总体上照明行业还是在继续成长。
但另一方面,项目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了,质量却还没有跟上来,所以我希望同行们都够在关注数量提升的同时,一起将设计的质量也能够稳步上升。近几年国内的设计拿了很多国外奖项,对我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肯定。在累积到足够数量和经验之后,我们的质量也应相应提升,用数量的优势积累优秀的作品。
▲林志明先生照明设计作品——长沙梅溪湖国际艺术中心
PART6. #LED 的特性还远远没被发掘出来
我个人认为,未来照明行业的发展主要会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照明技术本身的发展,LED 应用到照明领域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也就20多年,但发展十分迅速,比如说人因工程,以前的技术很难做到,现在就可以配合太阳光、颜色、空间的变化,更适配照明的需求。
另一个是会受建筑的影响,包括建筑的设计、技术、材料等等。以前的建筑材料多是钢筋混凝土,现在是玻璃幕墙,未来考虑到能源消耗、光污染的问题,势必会出现一些新型的材料。纽约已经发布声明未来的新房子要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所以建筑行业的变动会影响到照明行业。
此外,从照明目前的技术来讲,现在的 LED 应用,其实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它的优点,只能说是“套用”,因为现在的应用很多还只是把光源替换掉了,并没有突破照明技术的范畴,LED的特性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
比如现在还没有材料供应商能把建筑材料和 LED 照明结合为一体。假设办公照明中常用的60*60格栅模块可以和照明结合起来,变成将它直接卡在轻钢架龙骨上就可以直接提供照明。这虽然只是我的一种假设,但我认为 LED 技术是可以做到的,也许现在已经有人在研究了,只是我们还没有看到结果,毕竟 LED 照明还拥有很大的潜力。
结语
林志明先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诚如他所说有幸运的成分,赶上了LED开始应用的时代风口,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从他在采访中透露的“新人时期的什么都肯干”、“公司资金短缺时的冷静分析与孤注一掷”等,我们也知道背后除了自身的努力付出和坚持,还有他对企业经营的思考、时势的独到分析等等。
而我们也许复制不了他的成功,但借鉴前辈的成功经验起码能少走点弯路。尤其如今随着国内照明设计事业的发展壮大,新一代的年轻人大都面临着不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如何自我提升,小微型照明设计事务所应该往什么方向经营等困扰,希望各位朋友能从这篇专访中获取一些启发。
2016年适逢BPI成立50周年,林志明先生还参与了BPI创办人霍华德·布兰德斯所著《学会观察:光的故事》一书的编译工作,希望透过翻译此书能帮助到更多照明行业人员。这本作品凝结了60多年照明设计经验,全书贯穿了照明设计全流程与体系,是资深照明设计师不可多得的进阶宝典,由行业专业大咖老师翻译,专业名词无缝衔接。
牛顿说:“我看的比别人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借助巨人的肩膀看得更远,更要自己成为巨人。学习书籍记载的内容、历史的积累、智慧的传承,在波澜壮阔的照明行业中,我们也能在浩瀚无垠当中扣击出微弱却伟大的回响。
想拥有这本书?
就立即扫码购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