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拓光旅城-杭州站上,我们专访了BPI总裁林志明先生。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这位知名设计师少为人知的一面。

我想,如果不是他亲口所说,很多人可能并不相信,眼前温文儒雅的总裁、设计师,曾经也是一名“叛逆”的摇滚少年。一边玩着摇滚拿音乐比赛冠军,一边却又毫不耽误地申请到纽约 Parsons 学院的硕士班,后来又顺利进入BPI 工作,一路前进,直至成为今天的 BPI 总裁。

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在这个过程他做对了哪些事情?下面一起走进林老师的故事,通过他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我们也能以小见大,一窥当年照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1

▲林志明先生在云知光拓光旅城-杭州站上进行主题演讲

*以下为林志明先生自述


PART1.#照明设计是年少无畏的尝试

其实不是我刻意去学的照明设计,我在大二的时候,就决定了本科毕业以后要去美国留学,因为我对设计很有兴趣。

但当我服完兵役回大学当助教时,才发现我想去继续深造的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大都市的艺术学院里台湾人称得上人满为患。而当时的我比较叛逆,想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于是就萌生了另寻出路的打算。

而纽约 Parsons 学院原本就在设计行业很有名,当我进一步关注,发现它有三个跟室内设计相关的硕士班,分别是建筑设计,建筑照明和建筑评论。建筑设计要学三年,建筑照明两年,建筑评论一年,我觉得三年太长,一年太短,就选了要学两年的建筑照明。

2

▲本科时期的林志明先生

那时候的我对照明设计也不甚了解,在此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有照明设计这个行业的存在。只是抱着多学一门照明设计对室内设计也有帮助的心态,姑且一试,没想到就被幸运选中了。

到那时,我才知道在1993年(林志明先生1994年赴美留学)台湾已经有人在从事这个行业了,那就是姚仁恭先生,他是台湾第一个照明设计师,而且他刚好也是 Parsons 毕业的,我因此得以去他的事务所跟他请教。

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继续学室内设计反而学照明设计。我当时的选择是随性而为的,但现在来看,我觉得这个决定还是做对了。假设我那时候选择的依然是室内设计,现在我可能还只是一名室内设计师,不会有目前的成就,因为室内设计师的竞争非常激烈。


PART2.#老师都是兼职的,却来头不小

当时学这个专业的人很少,从帕森斯设立照明设计硕士学位开始算起也就经历了10届,所以那时候从这个学校毕业出去的照明设计硕士很少。

它的课程规划跟现在不一样,首先它的定位是Professional Degree,是一个专业学位,当你拿到这个学位,就能够将你学到的东西直接运用在工作当中。而且我们在去上课之前,就都学过建筑学、室内设计等相关课程,对空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了做设计的基本能力,所以硕士班第二年的课程就有Professional Practice(实践操作)。

国内较多的照明设计相关课程是放在大学本科,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够,可能连画图都还不会,所以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是通识教育,教授的也都是普遍性的基本的理论,专业上很难培养,因此在实践上也相对较弱

3

▲纽约 Parsons 学院

在台湾,室内设计专业140学分中只有2个学分与照明设计有关。而在帕森斯设计学院,我的学位是Master of Fine Art(艺术硕士),60学分,课程从视觉心理学、灯光表现法、照明基础、照明设计、灯具设计、光学、控制系统学到摄影等等,并且每一个学分都必须拿到才能毕业。

我那时候留学一年的开销要3万美金,两年就花了6万,这样的花费在90年代是非常高的。假设我有一门课没过,我就得多花一年时间,多花3万美金,因此我根本不敢逃课,都在努力学习。

4

▲林志明先生(左一) Parsons 学院研究生毕业照

还有一个区别是:在帕森斯上课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一些设计公司的老板,本身都在做设计,因此由他们来教我们做设计的可操作性是非常高的,出的考核题目也都非常贴合实际,直接就是做一个水族馆或者餐厅的照明设计方案等。而国内目前相关专业的老师还是偏理论性的,也都是专职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则都是兼职的,但实践经验很丰富的设计师。


PART3.#进入 BPI 却遭遇薪水减半?

当时在帕森斯的授课老师有两位是 BPI 的合伙人,一位是周鍊老师,是BPI 的第二任总裁;另一位是 Robert Prouse,也是BPI 的第三任总裁。在我硕士毕业之后,当时 BPI 台北分公司的负责人跑到纽约来,跟我的老师一起邀请我加入BPI,并希望我回到台北分公司协助他,我才从 Ann Kale 公司离开,加入 BPI 纽约总部,然后再转到 BPI 台北分公司。

5

▲林志明先生(左一)在颁奖现场与BPI 创始人霍华德·布兰德斯登(Howard Brandston)先生(中间)的合影

那时候我的家人其实是反对我回台北工作的,因为他们觉得很多人到美国留学,都是希望能在美国找到工作,留下来生活,而我当时已经有工作了,为什么还回台北,而且回台北我的薪水是减半的。但我还是选择回去台湾,因为我觉得台湾照明设计行业刚发展,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6

▲林志明先生带台湾照明圈的朋友一起参观香港的展览


PART4.#新人机会也很多,成就看个人

新人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但是能否独立负责一个项目跟个人的学习能力有关。有人可能很快就从最基础的小设计师变成负责一个项目的主管。

还跟你所在公司的规模有关系,假设是小公司,人手不够你就什么都得做。我之前工作的Ann Kale公司,总共只有4个人,所以我们什么都得做,比如我除了做设计还要充当前台、接电话、管理公司的零用金等。

我在后来的公司里会上升得比较快,我觉得跟我什么都愿意做,什么都愿意学的这点关系也很大。而且我不会先问上司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他叫我去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我在做的过程中会去思考原因,只有在我按照他要求的做完了,还不懂为什么的时候,我才会趁着汇报的时候询问,因为我觉得这是比较合适的提问时间点。

对于新人来讲,我觉得这样的态度也是比较合适的。尤其是在职场上,每个公司的运营情况不一样,你很难碰到每个前辈/上司都愿意在一开始就跟你讲得很清楚,让你完全没有疑问地往下做事。

7

▲林志明先生(左一)与台北原硕公司的同事

而国内外的情况是否不同,还要看各个公司的制度。我知道有些同行的公司分工很明确:接项目的人不做项目,一个项目前期设计、后期实施、方案、画图以及现场管理都是不同的人在做。

但 BPI 不是这样的,我们都是同一组人从项目开始跟进到结束,甚至有时候连项目都是设计师接回来,再带着团队完成的。所以每个公司的制度不一样,情况也不一样,我们公司是一种studio的形式,很多不同的工作室在公司里面单独运作,彼此之间不大会有重叠,除非是一些体量很大的项目,一组人没办法完成,才会两、三组人共同完成。


PART5.#“最贵灯光设计师”是最大的谣言

“最贵的灯光设计师”实际上是杭州某一个开发商在推销他的项目时,因为我参与了那个项目而刻意用的宣传说辞而已,最终目的也是想要通过宣传我来包装他的项目。我也并没有认为 BPI 是最贵的,因为我觉得没有可比性,你跟谁比都还会有更贵的。

对于我个人来讲,这个阶段变化的只是我从公司一个最年轻的设计师成了目前公司最年老的,但我的角色仍然是一个设计师。怎么根据业主的委托,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预算内,发挥我们的专业把项目做到最好,这依然是我要做的事情。

不管我是最资浅的还是最资深的,也不管我是小设计师还是总裁,在我看来,我的角色都没有变过,要做的事情也没有改变过。这个阶段改变的除了我的年龄、我专业上的经验,可能更多的是我的职责。

我现在大部分时间也还是在做设计,因为有一些业主原来跟我比较熟悉,有项目要做时还是会找上我,我就需要跟他们对接、报价,接下项目后也是我亲自做设计。

管理占的比重会少一点,因为现在我们团队的人比较多,管理的岗位比如人事、财务、市场、行政、法务都有专业的人在做。所以我在管理上做得比较多的是决策,当员工有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就需要我来做决策或者给他们提供方向,所以我很多时候只是在大的事情上参与,不太需要去管太小的事情。

8

▲成为总裁后的林志明先生经常会出席一些公开演讲活动

不同的职位当然会导致心态的改变,因为你的责任不一样了。当你只是设计师时,你只要把客户的项目做好就行了;当你成为团队的管理者,你就除了把项目做好之外,你还得负责把这些人带好。

当你继续成长,成为公司里的管理者时,除了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你要了解的事情也变多了。比如很多财务上的东西你原本不懂,但你要知道公司的财务情况怎么样,你就要学会看懂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资产损益表等等。你要考虑的事情也更多了,像是公司的市场拓展,还能不能接什么新的项目,甚至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等等。


PART6.#今天的总裁也曾是“叛逆”摇滚少年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1987年),大部分的同学比较喜欢做的事情是:男孩子的寝室跟女孩子的寝室联谊,一起约着去哪里玩,或者参加一些舞会、玩机车,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喜欢做的事情。但我当时觉得这些事情有些无聊,因为我的同学大一才开始接触的事情,我在上大学之前就玩过了,对我已经没有太多新鲜感。

9

▲皮夹克一穿,机车一跨,曾经的林志明先生也是不羁放纵爱自由的机车帅哥,这张照片小编也就看了十几二十回吧~

 那时候台湾刚好举办了第一届热门音乐大赛,这是一个由不同大学的学生组团参加的比赛,还有一个叫青春之星校际大赛(简称Young' Star )。歌手张雨生就是第一届热门音乐大赛的冠军。

 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比赛时,就想:“噢,我还可以玩摇滚乐。”因为当时的我比较叛逆,摇滚乐又是习惯用于批判的音乐,我觉得它可以把我的想法抒发出来,所以那时候我跟几个同学就有了组建摇滚乐团的想法。

10

▲那个年代玩摇滚的人都喜欢留长发,林志明先生也曾有一头披肩长发

后来我们的乐团在学校比了几次比赛之后就难逢敌手,也因此被很多同学认识。那时候就有其他系的女孩子,跑到我们系上的公告栏贴了张纸条说,她很喜欢我们的表演,希望我们能够将演奏录下来给她。

我们看到后也很开心,就特意演奏了几首用录音带录了下来(那时候还没有CD,都用录音带),但因为我们不知道她是谁,她在公告栏留言了,我们就把录音带贴在那等她去取。至于后面她是怎么拿走的,我们也不知道了。

还有一点比较有趣的是,我们那时候的乐团是没有主唱的,我们4个人,分别是吉他手、贝斯手、keyboard和鼓手,所以我们的表演都是纯演奏。

当我们打算去参加 Young' Star 的时候,没有主唱不行,我们就跟别的团借了一个主唱去比赛。可没想到比完之后,主唱就被唱片公司签走了。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找过别的主唱,做纯粹的音乐表演,我们的音乐也不用再受到主唱的外形或者声音等因素的影响。

11

 ▲林志明先生当时所在的乐队音乐比赛获奖

>>未完待续<<

在本次的采访中,面对小编从人生经历到 BPI 的项目设计、公司运营以及行业评价等各类犀利问题,林志明先生都进行了十分真诚的回答,令小编受益匪浅。但这里由于文章篇幅问题,本文只总结展示了上篇,敬请期待下篇——我们来看看,伴随着林志明先生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他对于照明设计、企业经营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洞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