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们总在谈研究型设计或设计型研究,但研究和设计这两件事真的离得很远,从研究对象,到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而如果要同时兼顾这两方面,思维的“分裂”是常态,在需要的时候能来回随意切换更是考验。

但是照明设计界却有一人,不仅将这两方面处理得游刃有余,还坦言:“分裂并行的模式本身也是‘建筑光学’于我而言最大的魅力。”

他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副教授 张昕,4月21日,他将作为演讲嘉宾,出席由云知光全媒体、云知光学堂共同主办的云知光·拓光旅城·城市论坛(北京场)。

张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会员

剑桥大学马丁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照明学会室内照明专委会 秘书长

《照明设计》(中文版)副主编

从求学阶段,到博士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任教,张昕老师就一直同时兼顾着设计和建筑光学研究的工作。

不仅完成了对故宫(倦勤斋、符望阁、慈宁宫)、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等传统建筑的光环境研究设计,为理解传统室内视觉环境开辟出一条新路。其中慈宁宫光环境保护实践,获得了 LAMP 2017 Finalist、WA 2016 技术进步奖第二名。

▲慈宁宫(故宫雕塑馆) 摄影:周利,合作者:周鍊

他还与院士、大师和明星建筑师合作,提出“光学设计以提升建筑学价值为宗旨”,主持过许多重大项目的照明设计,包括奥运项目,北京国家体育馆和奥运村、首钢冬奥组委办公区/滑雪大跳台等;文博项目如大昭寺、国家美术馆等,更获得了多项重要国际照明设计奖(近五年获IALD奖2项、DARC奖4项、IESNA奖12项、LAMP奖1项、LDA奖1项、HD奖1项、A'Design奖1项)。

比如微课堂此前就报道过的乡村改造项目:获得第45届 IES 特别提名奖的上坪古村项目,分别获得第36届 IALD 照明设计奖卓越奖、优秀奖的松阳石门廊桥项目和乌镇北栅粮仓展厅及工作室项目等等。

▲上坪古村——烤烟房屋顶的色彩装置,摄影:金伟琦,建筑师:何崴

▲石门廊桥夜景的周末模式,摄影:石洋

▲乌镇北栅粮仓展厅及工作室项目,摄影:孙海霆

在照明设计上,张昕老师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理解。

他说,项目做多了就容易形成套路,看到熟悉的桥段、节点会很自然地套用老方法,但是完全依据经验做设计,只会让人停滞不前,失去探索新设计可能性的很多机会。

所以,要学会拒绝“油腻”,强迫自己在不同的项目里作出点不一样的设计,甚至有时候给自己设置一些障碍,走“弯路”,走远路,反而容易破除旧有的,探索未知的,这些才是他非常关键的设计心法。

▲红糖工坊天窗与人工光的对位关系 摄影:王子凌

张昕老师,还被誉为业界国内照明设计教育和实践的理性行动者之一,坚守自己的认知,并以客观真实的原则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曾直言,行业里惯有的“学院派”“江湖派”等派系划分,粗暴且毫无意义,纵然在行事方式、设计流程等方面,学院老师们确实会有一些共通性,但是设计师最终还是要拿作品说话。

学院派的老师有可能会玩得很新潮,而江湖派的设计师也能做出很有学术气质的作品,不能一概而论,不如撕掉这些标签,只看设计本身。

▲照明设计:张昕、韩晓伟、赵晓波、宋栢宜、王丹、周轩宇、牛本田、陶龙军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同原(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周利

在这些获奖项目里面,有不少是出了名的“难搞”项目,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攻克难题,还高质量地完成的?

4月21日,

云知光·拓光旅城·城市论坛(北京场)

静候分享~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