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手记:大家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容我讲两个段子。

一个是
京剧《打龙袍·报灯名》,是这么一段:

(白) 咋!列位。(数板)休要吵,休要闹,细听我把灯名儿报一报。报的是: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封相灯,七擒孟获灯,八仙过海灯,九子十成灯,十面埋伏灯。这个灯,那个灯,灯官我一时报不清。往后看又一层:吕布戏貂婵,大闹凤仪亭。看完了一片又一片,昭君打马和北番。不好了,不妙了,天雷打死了张继保。

▲点击视频观看

另一个是葛优和李诚儒演的电影《私人订制》,里面有这么一段:

大导:物极必反。俗我是走到头了,再往下走只能冲雅了。我想拍点看不懂的,就他妈不赚钱的。
杨重:别怪我给您泼冷水,大导。甭管多难看,只要是电影,就跟雅不沾边儿。
大导:不可能吧?我们不是第八艺术吗?
杨重:经过考证,你们电影是大众娱乐,起源于走马灯,根上就是一俗人乐。
大导: 艺术不带我们玩儿了?
杨重:你们电影门槛多低呀。开门笑迎所有人,你们电影多便宜呀。人一张画,卖几千万,你们电影一千多画面,卖不出二两茶叶钱。你们电影走的是客流量。

▲点击视频观看

夜游,最早应该就是从灯节来的吧,而且灯的内容发展得还挺丰富,虽然只能走个马。现在的夜游灯光,技术手段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和从“走马灯”发展来的“第八艺术”电影又奔一块儿去了。

行业内的人愿意天天DISS现在的城市夜景灯光和景区灯光艺术,以及各种灯光节,但现实中我们也都知道,商业片往往大卖,艺术片是很难赚到钱的,艺术片小众口碑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那么一帮人要奔着让人觉得自己“雅”去。从商业角度看,奔着“俗人乐”去,是市场使然。夜游啊,和电影一样,它是个流量生意。

我一直非常看好夜游灯光和灯光艺术,要不然也不会几年前规划和孵化投资了与光共舞。结合技术的发展,融入艺术的成分,灯光对夜游经济有着决定性的价值。江老师说的国家队的进入,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
和江海阳老师观点不同的是,我认为灯光设计和工程公司用自己的专业和能力给景区做赋能,共同经营景区获取收益,是完全可行的,甚至可能是更好地选择。当然,前提是你真行。

如果真有这资本和经营的实力,操得了盘,做项目做成了投资人,“炒股炒成了股东”,甚至大股东,也不用怕是不是?也许不是被逼的。

抒发完我的想法,下面就是江海阳老师对于夜游的看法,大家不妨一读,各抒己见。

江海阳

设计社会学学者

一级照明设计师

国际媒体建筑学会 中国委员

中国乡土照明设计 发起人

辽宁科技大学 客座教授

厦门市照明学会 秘书长

观国之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夜游是什么?
和一位双甲公司运营总监餐叙,席间问我,说她有一个问题,一直很困扰,说来简单,那就是夜游到底是什么?

她的公司也想发展夜游市场,但是不知道发力点在哪里,在她的认识中,夜游是景区的事情,她听了很多人讲夜游、夜游经济、光影秀和灯光节,她越发弄不明白到底夜游是在做啥?所以她们公司至今尚未开展夜游项目,2020年公司的主营依然延续以前的老门路,道路路灯和市政照明,眼看着这块的资源日渐平常。
既然有问,我就要作答。我说很简单,夜游就是产生一个能吸引人在夜晚前来游玩的地方,这个地方有娱乐和消费,仅此而已。这个地方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乡村,可以是城市里的商业街、步行街、综合体、滨水长廊、广场、公园、文博展馆;也可以是乡村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古村落或者自然山水景区。
夜游的包容度很大,自然景区只是占了极小一部分,可以说夜游的主体依然是在城市中是在城市繁华的街区里面,是在城市照明、城市建设一直重点投资的领域。
我说我来吃饭,上楼之前,看到这楼顶上装了成排的洗墙灯,这洗墙灯真好,把楼前的空场照得通亮。以前安装这些洗墙灯是简单纯粹的楼宇亮化,不牵扯任何功能作用,怎么会想到它还能解决楼前这一片黑暗区域的照明问题?在亮化时代灯光的作用是粉饰,在夜游的时代灯光的作用是引流,换一个观点去思考,灯光的身份也就转换了。
夜游是城市灯光升级时期的一个名词,夜游包含了以前的市政照明,同时也开拓了崭新的、多样的夜间消费领域。不要迷惑夜游一定要在景区或者历史街区才有,今天的夜游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角角落落,任何一个区域只要能产生娱乐黏性以及消费增长,都是夜游的好去处。
社会的夜游需求标准还很低,夜游在当前很多地方仅仅是有了游,而忽略了消费,没有业态的植入,甚至夜游的内容都很粗糙,但依然会让广大群众如期而至,只是为了看一眼在重大节假日的热闹盲从心理影响下的夜游活动,更多的是夜游的盲动。
这时,旁边一位设计师插话说,前几天元旦跨年夜,他特意赶到郑州东区的“大玉米楼”看新年灯光表演。

从地铁口出来就是一波波的人流,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可称之为“人潮”。这可是在零下五度的寒冷天气里,所有人挤着看了一场烟花秀,没有什么商业业态,也没有零售摊点以及多余的娱乐活动。

路过大玉米楼下的室外冷饮卡座,竟然发现那里坐满了人,众人裹着厚实的羽绒服,喝着加了冰块的饮料,多数是情侣在这里消费,只有爱情能抵得过严寒的考验。
 
▲图注:无人机表演成为节假日气氛的渲染品。

▲图注:夜游的集体无意识盲动,大家只是为了凑一个热闹,证明在某个时间的交割点,我没有错过。
▲图注:唯有爱情才能抵得过寒冷的冰霜。
现阶段的夜游市场

我说,你看夜游的市场该有多大,这场跨年灯光活动就是一次夜游策划。有策划者,有组织者,有游客,有无人机表演,有楼体灯光秀,只是这里并没有形成常态化夜游,短暂的表演过后,就剩下曲终人散,来时汹涌,去如水泻。

因为内容的单一和不能复制扩散,夜游充其量只是一次夜赏事件。种夜游可以挖掘的潜量很大,它需要一个持续的主题,有独立的IP,有营销团队介入,赋予它更新的内容,增加夜晚的互动性,让表演成为常态,根据四季置换不同的夜游形式。

如果是公众开放区域的夜游,也可以增加众多业态的分布,或许有二消、三消;如果是可收费的闭环夜游,这片区域就能形成不同的消费划分,收费互动、增值游戏、美食摊点、工艺潮玩、爆款装置。实现了运营管理以后,再辅以专业的新媒体推广,多种话题热播,城市新的网红打卡点也许就诞生了。
我有一次在论坛上演讲,说现阶段的夜游市场很好玩,做旅游的不懂夜游,做灯光的也不懂夜游,做夜游的更不懂旅游。旅游界的那些资深人士认为夜游是声、光、电、智能科技的事情,太专业;做灯光的始终以卖灯思维去做夜游,以产品叠加和技术观点去理解夜游项目。

所谓做夜游的照明同行不懂旅游的配置、资源的对接和运营的统筹,想当然以为夜游——不过就是一场场视觉庞大的灯光刺激而已。
这是一个夜游的空窗期。
夜游其实还是行业出现重大革新的机遇期。
元旦前和一位国营设计大院领导聊天,他告诉我,一年时间他们照明所的业务量在一百多项,工作繁重以至于见到项目就不想去做。

今天的行业资源严重向国有设计院,重点大学设计院,中字头国企倾斜,一个正常的民营设计公司几乎不可能接触到重大地标型照明设计。这促使众多设计公司和工程公司在市政照明受挫以后,大家转过来认识到商业体照明、地产照明的重要性。而这部分照明业务充其量又有多少呢?再加上地产调控,实体商业下滑,优质的项目就更加少的可怜。
夜游在改变市场和社会,传统意识上的对于灯光的认识。如果有一天大众和精英群体认识到单纯的建筑亮化,甚至是毫无美感的市政亮化缺乏相应的社会意义,无论是多么宏伟的地标建筑、文化场馆、高楼大厦,那些单调乏味的、不能产生附加值的,甚至是视觉碎片化和混乱的灯光尽可以都抹去,毫无存在的必要。

那么减少了这部分投资,而将灯光应用在创造文化价值、幸福价值、商业价值上去,灯光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修饰品、摆设品,会不会令这个并不公平的行业出现公平的开始呢?

▲图注:城市中大量出现的装饰灯光,这和夜游的诉求还有很大的不同。


创造公平,是这个社会和国家持续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这让我想起支付宝和天猫,当人民日报公开批评马云不要只惦记着那几捆白菜;当大资本进入天猫用巨额促销手段挤压淘宝小商户的生意,当阿里巴巴联手雀巢插手云南咖啡豆产业,被网友评论为“吃人不吐骨头”......这时,电商市场已经失去公平,失去公平的行业以及想着摆脱监管的行业迟早会被社会大众憎恨和抛弃。
同理,失去公平的灯光行业只会逼得民营工程公司、设计公司成为资本方,进入夜游投资市场。没有好的优质项目,行业里有资金的公司就自我创造项目。

选定一处空间载体,或者是景区,或者是商业街,圈地建成夜游卖场。大笔投资下去,项目也会热热闹闹开业,并且美其名这是夜游新模式——运营+设计+施工+投资,一条龙服务,彻底解决景区没钱、没流量的问题。
那些中小景区多年来活得已经很不易,原投资者殚精竭虑也没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操持明白,实现大步跨越,难道搞了一场夜游,景区、商业街就起死回生了?我是搞不明白一个从没有做过景区托管,商业运营的照明企业,怎么会从根深蒂固的工程思维转化成文旅思维。倘如此,文化和旅游都成大白菜了。
夜游就在这种没有方向、没有模式、没有逻辑的“窗口期”诞生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