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大咖说过一句很有名气的话:所谓发达地区,就是你很难看到丑东西的地方。这话的理解可深可浅,正好反证了我们所处阶段。关于美学与文化这件事情,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前赴后继的“Dang委书记”们代替了设计师,用至高无上的“权力审美”和西方成熟的“专业审美”背道而驰,在我们身边制造出很多的“典范”案例,让人拍案惊奇。让我们在学习“审美”的道路上深感负面案例的重要性,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中国当代照明设计行业先驱者之一的许东亮老师,他有一门极好的课程——《文化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论反思》,如中华民族审美意义上的《狼图腾》一样,深刻阐述了“美”于我们的前世今生,希望不久的将来微课堂上能有专门引述,在此,我们先行带头,学习、审视其相关概念,学习美,是为了少点丑。
一个设计者最需要的就是好的品味 (Taste) 。当我们说一个人品味好的时候,常是指这个人的"审美"好,或者这个人善于发现"美"。但是一个人有好的品味,往往不是因为他善于发现“美”,而是因为他善于识别“丑”。当一个人识别出丑陋的事物,并且对这种丑无法忍受的时候,他自然就会选择那些美的东西。因此,好的品味不仅和"美"有关,更和 “丑”有关。
自1992年在巴西的地球高峰会议之后,全球开始掀起环保热潮,建筑产业界也开始了「绿建筑」运动,世界各国因应各自不同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绿建筑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