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许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都认为大城市才是最有发展前景,并且将目光都放在了繁荣昌盛的大城市。但一些设计师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他们把方向指向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农村。在第45届IES照明奖中,张昕老师凭借古村落改造的照明设计方案斩获特别提名奖项。高山、古村和溪流与现代照明手法的有机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碰撞”,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今年IES照明奖的特别提名奖之一由上坪村改造的项目所获得,上坪村改造的照明设计作品是由张昕老师以及其团队所完成(阅览更多获奖作品请点击链接: 第45届 IES 照明奖作品分享)。古村位于建宁县西北部溪源乡境内,是福建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又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落现有格局完整,两条溪流绕村,并在村口汇聚,形成完整的风水格局。


▲上坪村地理位置示意图,黄色标签为改造区域


村口的水口区域改造是上坪古村重要区域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同步进行的还有杨家学堂区域和大夫第区域。村中有多处省级文保单位,如大夫第、杨家祠堂、社祖庙、赵公庙等,此地民风淳朴,历史上也出过很多文人。据传朱熹曾在此地讲学,并留下墨宝。因此,上坪有“书香水村,明水绕古村”之名。


历史长河细水长流

水口篇


▲改造前的杂物间和烤烟房


▲改造后的“彩云间”和烤烟房


因为上坪村是历史文化名村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所以设计团队选择村庄里若干闲置的小型农业设施用房来进行改造。因此保留农村原有的韵味,添加新颖元素,丰富农村生活是设计团队使用的设计手法。


▲改造项目之水口节点


考虑到原著村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和体验,古村荒废的农业设施和基础设施被改造成丰富生活的功能建筑,补充旅游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来源并且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照明装置来保护黑暗环境下的自然村庄,并在传统的气氛中创造充满乐趣和艺术的惊喜。


▲从一个杂物间变成咖啡厅的“彩云间”


使用了浅色木材让人感觉到咖啡厅的原生态的味道之余,条形排列的木块特显咖啡厅的干净整洁。屋内的线型灯具亮化木质屋顶,拓宽整个视野空间,拟补原有的空间不足的问题外,还是一种新型的元素,给视觉一种不一样的享受。线型灯具配合电线缠绕在树枝上的复古风灯泡,半新半旧的风格给这个村庄带来“冲突”,创新和传统的冲击无疑是改造项目中的一大亮点。


▲“彩云间”的窗户


设计师用直接照明和间接照明的手法照亮被涂成彩色的木制窗户板,营造一个温暖窝心的环境。


▲烤烟房


在“彩云间”的隔壁是传统农业的代表建筑烤烟房,作为当地农业的传统工艺遗存,烤烟房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价值,可以满足城市人对传统制烟工艺的好奇,为游客提供传统农业的见证。设计团队保留原有毛石围的基本结构,烤烟房现在是一种耕作文明的颂歌,由一个安装有天窗装置的艺术装置增强,通过阳光的彩色丙烯酸板折射阳光。


▲烤烟房屋顶的色彩装置


阳光被分解和强化为彩色的光,从天窗照入室内空间,奇幻的光影效果为简单的空间提供了浪漫的色彩。设计师希望这里成为一个仪式性的场所,通过反映太阳的艺术装置,现代人可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彩色的光与“彩云间”相呼应


▲村口


在“彩云间”和烤烟房的对面是村口的特点建筑——廊亭。原有的封闭的毛石廊亭被拆除,用木材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更为通透的廊亭。它既要满足阻隔视线,锁住水尾的传统格局,又必须让坐在廊亭里的人可以看到周边的景色,过往行人。设计师在采用传统举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外立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利用格栅形成半通透的效果,并在半高的位置开了一条通长的“窗”,形成框景。


▲廊亭


灯光的处理,进一步加强了廊亭作为村口精神性的符号功能。夜晚,从远方归来的村民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廊亭中的灯光,它引导着人们回家的方向。


▲鱼灯


重建的廊亭在顶部使用竹篾绑扎的吊灯,呈鲤鱼状,寓意吉祥。低色温的光源在廊亭里添加亲切的元素,营造温馨的氛围,在古老的村落呈现新的气象,使新建筑身兼古与新的双重个性。


书香门第、人文昌瑞

杨氏学堂篇


杨家学堂节点位于上坪村两条溪流的交汇处,是入村后的道路分叉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此处杨家学堂,相传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并留下墨宝。选择在这个地点进行节点改造设计,既考虑了旅游人流行为的需要,也照顾到了上坪古村的历史文化。


▲改造后的杨氏学堂节点


考虑到外来游客和村民的需要和使用性,设计师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休息和了解村庄历史文化的地方。通过保留原有的木材和石材结构,位于镇中心的杨氏学堂区域的牛棚、谷仓和杂物间被改造成书店。书店分成两大块且被赋予两个优雅的名字“静雅”和“广悦” 。


▲“广悦”室内环境


“广悦”的室内呈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合理的规划和空间的充分利用使得这个小书屋变得精致而又宽敞。书屋里设计了一个供使用者阅读的高台,推开高台的木制窗户可以利用自然光给阅读者光线,在书海遨游之余也可以看到眺望户外的风景。


▲“静雅”的一楼和二楼


“静雅”的木屋结构被抬起来,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底层空间的高度,另一方面是利用抬高的空隙将阳光引入原本黑暗的牛棚,阳光透过连接建筑物之间的缝隙成为阅读者的灯具而夜晚上层室内的灯光透过缝隙吸引游客的到来。在“静雅”的二楼,半封闭的环境更像是私人阅览区,通过梯子进入低天花板的二楼,小空间像是向游客发出回到慢节奏生活的信号。


▲“静雅”二楼


无论是“静雅”还是“广悦”,和“彩云间”一样屋顶都使用了线型灯具,亮化和装饰屋顶之余,和其他改造的新建筑统一了风格。


 接天莲叶无穷碧 

大夫第篇


这里最重要的标志是名为“大夫第”的宅子,相传这里的主人曾在外面做官,回乡后在故里建造了这座大宅。大宅的口楼还保存完好,但里面的主体建筑已经因为早年间的一场大火被焚毁,甚是可惜。


▲“大夫第”改造区域


“圈里”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猪栏,经改造后变成了酒吧,建筑的外观并不张扬,尽量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材质和形制:毛石围挡和木构屋架。建筑师保留和使用现有的建筑,创造了几个多功能的公共空间,十分适合每天来这里的游客。


“圈里”


在内部,建筑的平面成田字形,田字的四个区域是原来的猪圈,设计保留了原有猪圈的毛石围墙,将吧台、散座和炕席分别置于四个原本的猪圈中。尽管四个分区之间存在距离但设计师仍然非常谨慎地使用照明技术来建立整体项目的统一性


▲吧台


在吧台区域,极简的装饰风格搭配柜台上的线型灯具瞬间增加了空间感和科幻感也提供了吧台内的基本照明


▲散座


▲炕席


酒吧里的过道是由铁质的下水道盖铺设而成,在黑色铁条的格栅下RGBW LED 线型灯使令人兴奋和现代感的空间。时尚的酒吧已成为了驱动农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并改善当地商业生态。


▲地上的RGBW LED


小酒馆旁边设有一间名为“圈外”的小型会议室。 这个凉亭铺有瓷砖屋顶,设有落地玻璃窗。 它为所有访客和村民提供公共服务。


▲“圈外”会议室


以前破旧的的杂物间变成了“莲舍”,是位于池塘上的一个别致的茶馆。 参观者可以通过落地窗户到达其平台,欣赏池塘上的景观。


▲“莲舍”外观和内部


写在最后


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偏向城市发展的问题背景下,设计团队通过植入新的元素,补足古村落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为村庄提供新的产业,提供新的公共场所。不仅为游客提供服务,而且最重要的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上坪古村在某一方面上来说是在尝试扭转中国快速放弃农村的趋势。随着城里游客和设计师的不断到来城市的经验不断被借用传统村落的亮度提升都将成为必然但必然不代表理所当然用照明来保护农村独有的文化和韵味也是照明人应该做的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坪古村复兴计划

项目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

业主:溪源乡人民政府

建筑设计: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何崴

建筑设计团队:赵卓然、李强、陈龙、陈煌杰、汪令哲、赵桐、叶玉欣、宋珂

设计面积:27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6年8月-2016年11月

建造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4月

保护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照明设计团队:张昕、韩晓伟、周轩宇、牛本田

摄影:金伟琦、周梦、日月蓝草


-end-


本文编辑|小代

资料来源|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IES官网:www.ies.org

投稿/合作|media@eLicht.cn


相关阅读

照明界的“小金人” — 第45届 IES 照明奖作品分享

第44届IES照明奖榜单:中国哪5个作品上榜?

荣获 IES“全球最权威照明设计奖”!厉害了,严教授!

这样的灯光设计,竟让一个旧餐厅成功斩获IES照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