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做事专业,基本上就自信了。

不需要通过外部的符号来证明自己,获得认同,因为自信。

照明人,或者说中国制造业的成就与焦虑,都是用勇敢的辛劳和见识丈量而来的,和自身埋头苦干而谦逊的民族基因又有了冲突。


 LEGO 梁贺 

云知光联合创始人&首席品牌官 

与光共舞CEO 

跨界设计师 

飞利浦新锐照明设计师


今天一觉醒来知道了三件事儿:创业届的独角兽摩拜单车被美团入主;阿里收购饿了么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互联网领域最大宗的现金收购案;北京告别了29 度的日子:下雪了;白玉兰、紫丁香、桃花,李花都争先恐后地开了起来,一周走过春夏秋冬。



我向来是个难以进入宏大叙事语境的人,想来可能是能力的问题,作品也好,说话也好,“格局”都特别小。其实除了窗前的花开花落,那些巨大的事情看起来似乎都和我们关系不大,但我们仍然希望知道得更多,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似乎成了推动我们前进的有效动力,不然怎么说向中产贩卖焦虑是最好的生意呢?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所追求的信息,是不是只是为了验证我们本有的判断?


三月份有两年一度的欧洲法兰克福展,半个照明圈的人都去了,这也注定掀起一轮轮的技术探讨以及趋势摸索热潮。每届其实带来的效用都相仿,就像好莱坞的电影一样,三分钟一转折,五分钟一小高潮,都是有迹可寻的,圈内也会有各种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评价和行文,我也就不班门弄斧了。云知光是个聚宝盆,能帮助到你的,基本都会有,大家各取所需就好。



做企业的,最终你怎么活下来都是八仙过海的事儿,逆势有上扬,盛世有倒闭。


逆势时生意差,人难找,但可以趁低抄底啊,想转型攒升级,广积粮缓称王;盛世时呢?就像今天这样,大江南北一片亮化,高潮迭起之时生意好了赶紧上,可人才贵,政策不稳定啊!时机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就先放一边。



可是别忘了,在改革开放近这四十年间,所有“盛世”之时,都伴随有大量的虚幻和后遗症,几乎是周期性的,那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对于伤痛,我们都是善忘的。


于是,我发现企业能活下来归根结底是做人的问题,发展好不好,是为人格局的问题,古人把这叫智慧,也有过一本很好的书叫《基业长青》。市场变化的加速度越来越大,追求技术只会疲于奔命,做跟随者又容易陷入被动。


不扯远了,言归正传。我从设计入行照明已有五年,算是个新人,只是借着做云知光的这几年窥探了一下这个行业不同环节的形状,如今又借灯光艺术这个行当去探索产业前方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视野也算略不从众。


今天我们不谈焦虑,不谈迷茫,也不谈灯,谈谈我在欧洲期间所经历的几件事儿和想法吧,至少,于我而言是颇有裨益的,与大家分享。


不追求豪车,自信从哪来?


有文化,做事专业,基本上就自信了。


相信去过欧洲的人都会发现他们的街道基本上都是小车、年迈的老爷车、摩托车和自行车,极少能见着豪车,大尺寸的车尤其少,甚至我只在柏林等极少的欧洲一线城市才见着在国内风靡的大型SUV和MPV,而国内市场基本上只要是从欧洲引进的车型,不加长加大根本卖不出去。


这是为什么?


我有一闺蜜,绝对标准的中产阶级以上,在法国顶级的拍卖行当拍卖师,先生是法国人,家住在巴黎十五区,是法国的标准贵族学位区。


每次和她在巴黎见面,都极尽能事儿找各种米其林N 星餐厅和我约饭,然后跟我推荐各种近期各大美术馆看过的好展览,说起来我跳进灯光艺术这个圈和她的“毒害”有直接的关联,但也是在她的介绍下我才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


然而就这样一个人吧,却从不开车,原因很简单,因为不需要。



我其实更喜欢撸串儿,因为去她找的米其林需要正装出席,西装穿得紧巴巴,勒得慌还不能大声说话,更重要的是吃不饱,于是每次她回国我接待她,都是撸串儿,她也很喜欢。


她的讲究,和她的不讲究,都是真的;喜欢艺术,喜欢研究米其林餐厅的各种历史,也是真的。


可能你会说,哎呀矫情了,这是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从没吃过苦。还真不是,她是从国内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身份考去巴黎读艺术的,刚去的时候,连语言都不通,比我们在国内拉个箱子念大学面对的状况要囧迫得多。


现实往往是,吃得了苦,也过得了好日子的人才不矫情,这玩意儿看情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脸书创始人兼CEO 的扎克伯格为什么会开一台本田飞度?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回答同样适用我闺蜜。



其实不仅仅是她,很多欧美家庭,拥有了我们世俗认为的成功(大别墅、学区房)之后,基本上也是开耐用型,性价比高的日本车为主,问题之后有了很多回答,其中一条说出了本质:因为车在那是一种交通工具,仅此而已。就好像我们买把螺丝起子,不会拿来炫耀,选自己需要的,好用的就可以了。


说白了,不需要通过外部的符号来证明自己,获得认同,因为自信。


自信有很多层次,我觉得我们至少可以看两层: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文化自信,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不迷失,知道自己的祖先起源哪里,历经哪些才到现在,并无他法,多看书,多看电影。


不需要因为英文不好而对外国人唯唯诺诺,我们谈的是生意,中国硕大的一个市场,不是还得靠我们一步步去做出来嘛。


专业自信呢,专注做好自己擅长的活儿,帮人解决好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一件事一件事地办,就这么简单。


举个我在明斯特住的时候的例子,我已经在朋友圈发过了。我就爱看这种以小见大的例子:



可能很多人马上就会diss:

做好当然可以啊,成本高嘛,甲方给这么高设计费我当然就能做好了。对不起我还真不相信了。


站在什么高度,说什么高度的话,做什么高度的事儿,拿什么高度的回报。这句话一定是顺着看的,而不是倒着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十平米的小房子,站在专业的角度设计做好了和不做,多花了多少精力?还是在专业的问题上嘛,不是不,是不行,或者不乐意。两者都活该。



▲像司令说的,哪怕一张厕纸,一条底裤都有他自己的作用,不卑不亢


真诚是最低成本的投入


真诚力量是巨大的,其实放在经济学模型里,是信息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 unna 的灯光博物馆,两根霓虹灯管的装置作品。能打动人心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


老曹说,中国人做传统生意,最大的障碍就是先预设不信任,然后各种试探底线,几个回合之后以期望值实现最佳成交节点。我认同他说的,或许短时间内,这种状况并不会迅速被改变,但一旦开始变化,所带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


云知光严选是我们的灯具电商品牌,有个频道叫全球购,为市场甄选海外一些好灯,我也在观展的同时搜寻一些的好品牌或产品,然后邀请加入全球购。


在短短的展会几天期间,想要尽可能多的找到更合适的产品并且达成共识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用的方法就是尽可能的坦诚交流:把我们想做的事情,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盘托出,并提前准备好清晰的示意图或者数据。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管用的,大家在云知光严选上会看到越来越多海外的好产品上线。前几年我们刚做微信公众号和教育,需要大量的内容,那时候看到厉害的人,好的内容,我们都是飞扑着上去抱大腿求支持的,希望他们能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当然那时候绝大部分的人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宽容和支持,所以我们在“2015 年嗖嗖选灯发布会”的时候,做了一条片子叫《云知光的一百个梦想投资人》,就是感谢那些曾经支持我们的人。



当然也有碰壁的时候,可以理解,毕竟我们草根嘛。不过我们也不放弃,继续求,只是有时候我们在看到很多国外的好内容就坐不住了,要知道,照明技术和设计,根都在国外,所以国外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极其丰富的。


最先给我信心的是面出薰(Kauru Mende)老师。在他的首席大徒弟叶玉的鼓励下,我非常“冒昧”的给面出薰老师写了封信,洋洋洒洒说了一通,把我们云知光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和盘托出,就在我们被国内“专家”多番拒绝后,这样的一位国际级灯光设计界的泰斗,却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


所以其实在真诚这个事情上面,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到了对外合作的时候,愈发被鼓励。客观来说,基于对人的信任是所有交易成本中最低的投入,越往上越如此。


我以前也是一个不够真诚的人,因为自卑啊,小地方出身,也不是啥学霸,工作也算不上优秀得满身发光的那种人。归根结底,不真诚其实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行为,有原生家庭的原因,也有后天的际遇问题以及天生的情商。


我是因为不够真诚吃得亏足够多了,碰了壁,自己会想这个问题,要将事情做好,除了坦诚,其实别无他法。


秩序带来了高效


我完全相信全球化已经对欧美那种已经固化的经济格局和由此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人无比的勤奋和聪慧,工作时间都动仄双倍于他们,怎么能不让人感觉可怕呢?只是这种压倒性的表面证据现在慢慢变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影响了。法兰克福展上,技术和品牌,该领先的欧洲品牌,一样可以屹立。


我觉得,那些亘古不变的人本主义生存方式和秩序,是保持优势的重要的原因,无论在哪里。


由于需要去的地方比较多,所以基本每次在欧洲的行程我都会选择租车自驾,至于住宿选择民宿还是酒店则是看行程需要。


欧洲这几个国家里,数德国秩序最好,当然德国也是全球知名的自律国家,虽说在国内我开车有二十年了,但真正完整的路权意识,其实是在德国开车建立起来的,以至于每次回到国内的前几天,都会极大的不适应。


高速公路上绝对罕见违规开车,让城市之间几百公里的来回都轻松迅速,路窄人多的小城镇里也能安全快速到达,不用担心随时冲出来的行人。这点跟香港很像,小镇里开极品飞车不是玩笑,因为有秩序。


▲德国的2 号高速公路,通往首都柏林


再者,在欧洲住宿,无论是airb&b 上当沙发客,民宿或者酒店,基本上都靠信任,不需要任何的面对面,满屋的共享物品都是前任住客留下的,随便用,费用靠自觉,出门小钥匙往地毯下一塞。地铁车站检票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松懈了,但依旧是生活在信任有秩序的环境中,一切都像本来的样子,高效准确。我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欧洲高福利和慢节奏的生活制度也受到强大冲击数年,为什么很多行业依然能保持技术和品牌先进性的一个主要原因:用有序的,高效的慢生活对抗了勤劳的膨胀。


我并不知道这种红利能维持多久,但我觉得这起码应该是人本而先进的一种社会组织方式吧。


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半场:生活方式红利


多关注设计,甚至先把技术忘掉,只有设计是和生活最近的,而生活的方式是全部。


▲法兰克福官方发布设计2018-2019 趋势,关于灯具的设计方法、材质、用色,和米兰家居展发布的一脉相承,能完全看到整个世界的空间和软装设计潮流,结合几大品牌的灯具设计来看,基本就能掌握趋势的大概,指导自己的发展和定位。


我们可能已经忘记摩托罗拉手机事业曾叱咤风云,那个年代的摩托罗拉,是以技术研发部门作为先头部队的。而与此同时,诺基亚却已经开始着手消费者研究,在香港铜锣湾广场诺基亚已经投放了供大家把玩概念机的“体验店”。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全键盘的E46 曾经在最后关头差点救了诺基亚,正是出自这家“体验店”。



回到照明展本身,我依旧呼吁大家关注展会官方发布的四大设计趋势,而不要被各种先进的技术所迷惑,技术都是为设计服务的,单纯追求技术会错失战机,上一届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缘何法兰克福展没发布技术趋势而是设计趋势》,本届我依然坚持这个观点。


照明人,或者说中国制造业的成就与焦虑,都是用勇敢的辛劳和见识丈量而来的,和自身埋头苦干而谦逊的民族基因又有了冲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