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敏

云知光 专栏作者

Mayalit 玛雅博物馆照明 产品经理、运营总监

总被误认为是男生的照明界女汉子


我们印象中的博物馆可能是这样。


视觉很干净:


展品很漂亮:


抑或是氛围庄严肃穆: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博物馆却是这样的:

▲某省级博物馆,无处安放的光斑。


▲某市级博物馆,光色混乱。


或者是这样的,灯光问题非常多,比如图中左下角,这一幅木雕价值几十万,但从灯光上面根本体现不出来。(图片来源朋友圈)


一件展品值与不值,跟它的灯光表现有很大关系。


博物馆有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档次,并非所有的博物馆灯光都很好,相应的级别不一样,财政资金的支持会不一样。展品类型不一样,比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这类国宝级高规格展品灯光会受到特别重视。


另外,纪念馆主要是展示一些展板、抗战时期的衣服、器械等等,年代不算很久,整个展品不算特别贵重,预算相对来说不多。


再者,大家对于灯光认知有差异,有的博物馆会特别注重。


所以,并不是所有博物馆有很好的灯光应用。



博物馆的观众是谁?



现在博物馆的19-40青年中年比较多,有一定学历



博物馆照明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原则


对文物展品的保护是博物馆文物展出至关重要的原则,找出对展品的损害因素,依据相关的行业规范,避免或尽量降低光对文物的损害是博物馆照明的重要原则之一。


灯光中的紫外线、红外线容易使纸质老化或者让画上的颜料褪色,另外,通常来说光子越偏蓝可能造成的损坏越大。


所以,国家标准中,对于纸质文物是有年曝光度和照度的严格要求:




如图,是清明上河图展出时的场景,参观者需要贴在展柜上才能看得清楚画作,画面照度在 50 lx 以下,它是非常低的照度值。


▲对灯光的严苛性排序


关于上面提到的标准和要求,不同国家略有差异:


可以看出,很多国家都以 50 lx 照度作为界线,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眼球中的视锥细胞在 50 lx 以下很难感知到颜色,也就是会看不清。


灯光的效果和文化保护存在一个冲突点,针对于文物保护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比如说红外形和紫外线,卤素灯时代,灯具会要加上防护玻璃、LED之后,它含的红外形和紫外线比较少,光损害比较低。


另外光照度方便,一般会采用调光的灯具,所以这也是博物馆灯具价格比较贵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照明的光效不会特别高。



高品质原则


这是博物馆照明应用和商业照明应用不同的地方之一,博物馆照明对于光斑形态、光源显色性、眩光控制、色温及展陈光环境对比度、光投射角度、塑形都有着高要求。



这些问题其实经常出现,甚至在省级、市级相对不错的大馆普遍都有大大小小的照明问题。



01 /

色温


有的人会说展陈灯光主要用2700-3000K色温,在这一点上并不太认同,3000K或4000K的灯光使用都是很普遍的。甚至是6000K,虽然用得少,但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黑白画稿为主的展陈,高色温反而衬得很干净很清冷。



不仅要讲色温,还要注意色容差:



两个3000K色温的灯,为啥看上去差别这么大?答疑是色容差。


另外,对于对高色温要谨慎使用,但在某些场景下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正面栗子:


▲沈阳博物馆展出的一个场表现雪地的场景,除了用6000K高色温外,还用蓝色这种戏剧化的灯光做了点缀,烘托了寒冷的氛围。


反面栗子:

▲这是某省级馆内的展厅,门厅前用了一个6000K高色温的射灯,加上照度又比较低,馆内展示的一些有年代感的生活场景,参观时难免让人有一种诡异感。


所以灯光一定要考虑人的心理感受和接受度



02 /

照度和色温的搭配


关于照度和色温这两点,胡国剑团队和上海博物馆做过测试:



可以看出,照国画时,150 lx、4000K 的照度组合最容易被人接受,满意度最高。


另外,不同的展品,不同的色温满意度也会不一样。




03 /

显色性



关于显色性有两点建议:


①无需盲目追求,并非越高越好,特定的场景不一定注重显色性;

②显色性分忠实显色和效果显色,可灵活应用。



04 /

光型的选择


博物馆灯具对光型的要求特别高,这也是展陈灯光价格高的原因之一。



上面这两副画,你喜欢哪个灯光效果?


图左,很常见的商业照明效果,光非常亮,光斑截止线很明显,此时画已经不是重点了,光斑更吸引人的注意力;图右,画面有很好的重点照明,同时又和墙面很协调,这是博物馆照明从光型上与商业照明的区别之一。



05 /

眩光控制



常见的直接眩光,通常来自照明用的贴片的灯条或者支架,但其实是很容易避免的,只在于设计和安装的用心。


▲常见的直接眩光控制方法:加蜂窝网能有效地控制眩光,提高舒适度。



对于控制直接眩光,在东京的国立博物馆,有一个特别的处理办法值得借鉴:把面板做磨砂处理,正常观看展品的角度不会直接看到灯具,视觉上舒服很多。


下面分享一个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照明技巧,一个小小的心思却让舒适度提升很多,人看不到光源,光非常的均匀。



首先,展柜做得很巧妙,斜边的。



然后灯具的安装请看右边的示意图,灯条分别安装在两个位置,并且都用挡板做了直接眩光的遮挡,人眼看不到刺眼的光源却看得到光。


说完直接眩光,我们来说一下间接眩光:



下面这一幅画是日本美术馆的意见展品,无论从哪个角度,反射眩光都很严重。



这种现象叫“鱼缸效应”,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展柜里面太亮,远远超过了室外空间的亮度。至于怎么解决,可以去云知光学堂官网看看徐庆辉老师的解答:《徐工365问》

www.elicht.cn/course/1137



06 /

合理的照度比



相距约300米的两个展馆,照度比不同,呈现的氛围差别也很大。



07 /

投射方向和塑形


简单粗暴,来看两个栗子:


反面栗子:下面这两座佛像的造型非常接近,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视觉效果来说,左边会好很多,右边由于缺少立面照明,佛像阴影很严重。



正面栗子:展品没有阴影,细节很漂亮。


灯具是如何分布的呢?看一下大场景,根据图片红色标记处可以看出,总共用了5套灯具。



首先展柜顶部有两套灯,一套大角度的打亮整个柜子的平面,另一套小角度用来照射展品,另外在距离稍远的地方有两个窄角度的灯进行两个侧面的补光,第五套灯从较远的地方进行正面的补光。



一个展柜,用什么的灯,选择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安装位置,什么样的安装距离,都是最宝贵的经验和技能。


下一期,分享几个博物馆佛像照明案例给大家,敬请期待!


注:内容来源于云知光学堂官网《刘志敏:博物馆照明的要点和细分》,由云知光学堂整理编辑,视频版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观看!



声明

本文作者:刘志敏

内容整理:云知光学堂

文字编辑:小小明

本文为特约作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小小明(微信号:Dennis-LM)



立即观看视频教程

《刘志敏:博物馆照明的要点和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