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照明这块技术高地
如何找寻应用的红利?
文 | 梁贺 LEGO
国内首次博物馆 LED 应用研讨启动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艾晶主持的,2015-2016年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 LED 在博物馆、美术馆的应用现状与前景研究”课题,在历经一年的调研后,在2016年5月31日在国家博物馆进行了学术研讨汇报。
课题组中的特约专家、研发合作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云知光作为全程参与的行业媒体出席了会议。
研究团队汇报了过去的一年中调研的数十家博物馆的光环境应用现状并作分析,并结合遇到的典型问题,听取了研发合作企业为解决典型应用问题而开发的最新的 LED 博物馆灯具解决方案。
报导性质的文章相信其他的行业媒体都会有,这里就不重复了。
我们结合一些与会专家的看法和我们的启发,来唠一下一些机遇与路径:
在过去的十数年间,博物馆、美术馆领域集中了一些走这条路的先行者,通过做好了博物馆照明而“向下”兼容到了商业照明的领域中,利用博物馆照明带来的美誉度和专业背书作为营销工具,成功开拓了商业照明的新市场,取得了业务结构上的良性平衡。
这一招很多后来者都看在眼里并趋之若鹜。
然而,从去年开始,市场环境出现了变化,大型公共建筑的开工量显著减少,一、二线城市大型博物馆是其中一类,但与此同时,受益于旅游文创业成为国家新型支柱性产业,各种三四五线城市级的博物馆和民间主题个人美术馆正在大量涌现,在新开市场容量遇到变化的时候,作为后来者,这条路还能继续走吗?应该怎么走?
我觉得是可以的,理由我简单总结为四条:
1、只要能做好灯,一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废话啊!这似乎跟博不博物没关系啊。别着急,看完先);
2、博物馆依然是市场教育的高地,具备先天性的营销和品牌战略高度;
3、新型小微美术馆、博物馆和大量存量市场(改造市场),机会充足;
4、新应用的开发还大有可为。
下面,我将上述四点稍作展开,分析一下这条不太好走的路,会有哪些机遇:
最具有生命力的产品研发,就在于具体应用场景中的需求倒逼而不是拍脑袋想一个概念的 YY,作为最严苛的用光需求场所,在博物馆应用中找寻研发动力显然是一个机遇:
图:国家博物馆中的中国钱币馆,由射灯负责的环境光与展柜内装重点光的照明搭配手法让观展视觉非常舒适。
我们走近点去看,就能看出点问题:
上图:据课题主持人艾晶老师笑言,正是当年这个馆的照明遇到的问题,让她萌生了组织这次研究的念头。
留意上图,钱币博物馆中的展柜灯是订制产品,巧妙隐藏在展柜中,灯具为展柜生产厂家所做,截光控光做得算优秀,但从照明护照光谱仪现场测出的光品质而言,光品质参差和不可控(由于展柜限制,测量方式只能垂直紧贴玻璃面)。
图:会上,研究支持企业汤石在会上分享为了解决光源一致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图:会上,研究支持企业 iGuzzini 以南京大报恩寺博物馆项目为例开发的展柜灯具模块画应用解决方案。
无论是光品质的提升还是灯具本身的精巧和隐匿性,都是极好的技术积累。
所以,琢磨好博物馆陈列需求这件事是能让企业做好灯的,只要能做好灯,一定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博物馆依然是是市场教育的高地,具备先天性的营销和品牌战略高度。
为什么这么说?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号称走高端路线的专业灯具企业都会往博物馆靠?
因为大家会认为:“连博物馆照明都能做好,其他地方就不用说啦!”
这个原因就跟所有的汽车企业到一定的程度时都愿意去参加各种拉力赛、耐力赛、F1、WRC 很像,因为赛事对汽车技术的要求极高,所以大家会至少认为:“能赛好车的品牌一定能做好商用车”,会同时成为一个营销事件的背书。
因此,这是个无论是技术研发的高度支持还是市场的知名度,都无疑是一件站上市场舞台跳舞的标准动作。
图:六百年首次亮灯的故宫备受举国上下关注,点亮故宫的,正是德国的 ERCO。文物、艺术品、画作、雕像……由于博物馆被照物的要求高大上,既要被看见,又要在颜色、材质上进行各种的严密保护,这就决定了对博物馆灯具的高标准严要求。
上两张图:ERCO 的博物馆案例和商业照明中的案例,他们在博物馆照明的应用方式,是无数博物馆陈列照明设计的《圣经》,ERCO 虽说是灯具品牌中的王牌,但回溯历史,ERCO 也是因为其博物馆的应用而得到高美誉度的广为人知,并且在这个美誉度的基础上走进高端商业照明。
图:2016年法兰克福照明展上,澳大利亚 XAL 的模块化商照应用让人惊艳,然而,你发现了吗?这正是从博物馆展柜需要灵活调整的环境光和重点光的嵌入展柜轨道照明系统而来的。
我们再来看看,云知光特约讲师,照明设计师符浩然为高端珠宝钟表展示做的一个改造案例解释,你有没有发觉,无论手法,还是灯具,这其实就是博物馆展柜陈列的经典出品?
“一线的博物馆用得起当然都没问题,应该考虑基层博物馆如何能普及?”
——宋向光
专题组专家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图:位于北京西郊的北京植物园中的“曹雪芹纪念馆”,非常小的主题博物馆,然而灯光的设计和应用却很有心思。
那么,大量分布广泛规模不大的各种博物馆美术馆,我们市场上是否有使用的产品去满足了呢?
在全球逐步淘汰白炽灯的步伐和环保节能的大语境下,LED 的普遍应用必须是个趋势。据本次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博物馆数量增至4516家(2011年为3415家),美术馆330座,其中不包括民办博物馆和美术馆。
而调研同时显示,博物馆美术馆考虑使用 LED 光源替换传统光源照明的比例,高达75%。
LED 在人类使用灯具的发展的历程中不过诞生了几分钟而已。
老生常谈的说法是,LED 将无数的生产企业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其实具体的意思,就是很多在新技术发明出来之前不存在可能的场景开发,当下已经具备了条件。
图:2016法兰克福照明展上,LG 展台的 OLED 应用展示,柔软极薄易弯曲的发光面,为展示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博物展示、商业陈列,不一而足。
上述四点看法,供大家参详。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诗讲述的,其实都是光的意境。
说到底,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在博物馆美术馆这个领域,照明是为艺术和感染力服务的。
——崔学谙
专家组成员
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
崔老师会上这句话分量很重,正好在国博参观的时候遇见了一件事儿:
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一个欧洲威尼斯画派特展,专门用了 iGuzzini (同样来自意大利)家的灯,卤素灯+滤镜,应该说光品质应该挺好?
观展的时候,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珍贵的画作,特意用了最稳妥的卤素灯照射,可惜算漏了地角线的 LED 灯带曝亮,安静观展的视觉和光线的干扰其实都挺显著。
更可惜的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都禁不了拍照闪光灯的偶尔忽然亮起。
所以,博物馆照明,除了技术以外,还有什麼更重要的?
做灯的人往往会忘了为什么出发,以为把灯装到项目里就完事儿了,其实非也,如果不理解光在博物馆(在所有空间同样成立)中的应用根源,那么无论是设计配合也好、灯具开发也好,永远都会两眼一抹黑找不到方向。
对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的意思是:
被遗弃在大海里的明珠,在月亮照射下晶莹发亮,犹如鲛人的眼泪;美好的愿望,如蓝田山上的烟云,可望而不可及。
如果没有理解展览背后的意义和目的,那么灯和光不仅不能传递最基本的信息,而且还有可能是灾难。
有关博物馆照明的一些知识,云知光照明微课堂就有:
跑男在博物馆撕名牌,没人知道强光毁文物吗
德国奔驰博物馆灯光解析
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灯?
为什么博物馆用光要讲究?
带着镣铐跳舞:博物馆的自然光问题
博物馆禁止使用闪光灯,你知道为什么吗?
梁贺 LEGO
云知光联合创始人 & 首席运营官
中山大学金融学系毕业
跨界设计师
飞利浦新锐照明设计师
—————— THE END ——————
如何做一盏好灯?
首先得掌握过硬的光学设计,
这门课你应该学
告别经验配光
实现有效率且专业的光学设计
了解课程详情及在线报名
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