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追过的 ZAHA 

文/梁贺LEGO


我只是被她影响过的一个人罢了。


我理解的所谓大师,就是那些让我看见更辽阔的世界,使我生命变得更好的人,完全无关人类的当下与未来,全是我私底下对得益的心存感激。


如果说早期的 ZAHA 作品注重独特夸张的外形带来的张力,那么,在后期参数化计算引入之后的 ZAHA 作品,设计变成了以科学而非艺术和经验的方式思考,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朴实理性的尊重。



想象力来自见识:我的最后一次设计提案



作为设计者,极少天才除外,所谓灵感,基本来自阅历见识与生活的经验提炼能力,因为设计必须有标的严谨的目标逻辑贯穿,因此设计的创意不存在天马行空的"幻想"。


记得我彻底转行照明,加入云知光之前的最后一次做设计提案,大约是2014年中,受邀为招商局集团开发深圳蛇口太子湾做营销中心的设计方案。


太子湾占地将近百亩,是蛇口填海出来的一大块商业用地,面朝大海。


而招商局虽是个体制内的企业,但由于企业开拓与创新的天然基因,所以对创意自然是有一定要求的,不然也轮不到我这种小设计企业直接进入提案。


图:蛇口太子湾规划设想图景。(来源:招商局地产)


太子湾营销中心的功能类似"售楼部",除了要完美展示太子湾项目的开发愿景,吸引投资者与企业主加入以外,同时被赋予更多的功能。


譬如对外展示招商局的实力与前世今生,这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道丰碑;譬如要成为区域事件,吸引媒体关注;譬如要彰显业主对滨海商业开发的设计理解,等等。


项目的格局与业主期望的目标,基本就决定了一般常用的"销售中心"设计和内容表达方式不足以满足要求。


其间推敲与冗长的分析过程这里不展开了。


最终,我为项目设计的概念是一座"蛇"型的钢结构高塔,玻璃盒子构建的项目展示中心位于结构顶部,结合视觉优势,使用实景+VR实景增强技术、3D 全息投影技术以及定时预约体验等一揽子营销计划:



图:太子湾营销中心项目概念最初部分手稿(来源:梁贺 LEGO)


这个"出格"的方案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可惜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被建成,我而后也转型,一头扎进照明行业里了。


对于设计师而言,无法实现方案这当然并不罕见。


而这个我自己甚为喜欢的方案,并非来自我拍脑袋的想象,灵感正是来自 ZAHA 的一个经典作品。


图:2002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伯吉瑟尔滑雪台。 


通过将混凝土曲面弯向天空,使高耸的滑雪台成为独特的竞赛场所以外,同时获得了绝佳的视觉外观和景观资源,并成为了一个地标式建筑奇观。


我们知道,如果不是一个优异的设计解决方案,是不可能同时兼顾实现多项目标的,设计师所追求的好设计的魅力也在于此。


然而,我起初遇见 ZAHA 作品(建筑与其他产品)时,和很多喜欢她模仿她的设计者一样,都是为其独特的外形所倾倒,就是觉得"我靠,太有张力,太漂亮了!"


随后自然而然,便是有意无意的仿效,用作品致敬。



见所未见的 ZAHA:不断模仿是最好的学习



我并非建筑与设计科班出身,当初从商业地产规划领域间接进入设计行业,或许正因为没学过规矩,所以当我从事设计工作时,基本没有想过任何的"不可能"。


而让我们得到最大鼓励的,就是"离经叛道"的 ZAHA。


因为第一次看见:原来曲线也能盖房子。


2011年前,我与我当时的设计公司伙伴曾持续对非直角线性视觉对空间解构带来的体验进行研究和实践,发现斜线对空间和光影的解构重组,常常能带来非常美妙的结果。


图:梁贺设计事务所2008年作品,清水混凝土与玻璃搭成的《曲房子》。


追求斜线非直角切割空间的美妙体会,来自对 ZAHA 早期作品的向往和借鉴。



参数化设计:立足科学而非概念与经验



由于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后期的 ZAHA 事务所,进入了参数化设计的时代,当然,一开始我完全不懂这是什么,以为就是犀牛画曲面并且可以精准实现而已。


不变的是她漂亮的作品和霸道的张力。



图:2008,ZAHA for Chanel Mobile Art,香奈儿移动艺术馆,完全就像来自外太空的物体。


图:2012年,梁贺设计事务所设计作品,贵阳筑城广场形象艺术装置《筑城之瞳》(业主:中天城投;未建成)。


接着,真正意义上的曲面设计终于得以在项目实现,我首次在一所别墅室内结合 GRG 的使用相对完整地实现对曲线的尝试(因经验不足,该项目 GRG 后续出现不少硬件问题)。

 

项目于2013年完工,也因为这项目的照明方案,得以结识我现在的合伙人曹传双,开启与灯光的不解之缘;



图:设计方案,大面积采用 GRG 曲面构件,营造我们所向往的 ZAHA 作品中的空间构成自然生长的感觉。



图:GRG 构件拆解和安装出来是这样的,非常美丽。



图:GRG 构件完成安装出来是这样的。



领略真正的参数化设计:空间行为统计学



2013年秋天,在清华大学听在 ZAHA 事务所工作过的徐丰老师讲述「参数化设计」本质与方法,才真正明白,ZAHA  的建筑流体设计(尤其空间布局),绝非基于传统的美学经验主义而是严谨的行为数理模型;


图:建筑师徐丰,曾工作于ZAHA事务所,参与著有作品《参数化原形》。



 

图:徐丰老师讲义节选。这其实完全是个数学游戏,人在空间中的目标行为加入偏好、周期、寿命,以及周边环境权重等等参数后,就可以通过模型计算空间的多向需求,由此生成多维度的参考图,并可以因此推导出建筑或者规划的构成。


看不懂没关系,其实就是把以往模糊定性的建筑设计分析,定量且精确了。


我震惊了,我以前做过不少商业规划,由于商业综合体的复杂性和指标多维度,因此建筑设计的一揽子需求非常难以量化,建筑师需要深入理解和权衡各种关系才能梳理出不容易出错的一套构思。 




图:梁贺设计事务所2012年作品,物业裙楼改建商业中心项目-ONE PLAZA。


行内人应该一眼能看出,这里向 ZAHA 哪个项目致敬吧。


而权衡完毕之后,你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形的创新的话,你往往会发觉,你能赋予灵魂的最多只有表皮了。



图:ZAHA 的东大门广场项目,人流车流和公共空间的动线,究竟弧度应该如何把握分寸才能好看又有效果,研究我花了好长时间愣是没研究懂,直到听了参数化的本质。


得知 ZAHA 的本科专业是数学后,我释然,再后来,我看 BBC 为 ZAHA 拍摄的纪录片,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而她的合伙人 Patrick,道出了个中的原因,为什么 ZAHA 的大量曲面作品,看上去的扭曲和转折弧度,都看起来那么自然,并难以模仿;


为什么大量的空间或者构体,看起来都像自然生长出来的?

 



深以为然。

 

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人与空间关系的算法,才是设计脱离工匠生产,设计师脱离"建筑外观雕塑家"而成为"师"的关键所在。

 

我相信,这也是后来,全球人均产值最高的设计公司被凯里森夺得而并非 SOM 或者贝诺的原因:被华润御用的凯里森,拥有一套非常适用于华润对内地城市经济指标和目标非常精准的商业综合体的参数算法,迅速反应,精准计算。

 

随后,在一个规划项目中局部尝试使用这种方式,虽然项目仍旧是多番往复最终无果,但  ZAHA  对我设计生涯的影响虽短却深远。


图:梁贺设计事务所2012年作品:广东某经济开发区规划方案。



有理有据地相信未来



絮絮叨叨地一口气回忆了那么多真不是我的风格,无非是太过遗憾于这位大师的突然离开,而作为一名设计者,我很同意照明设计师老齐(齐洪海)的一句话:作为设计师,就意味着永远都要接受被人评价。


何况,是 ZAHA 这种作品如此特立独行的设计者?


那些,都不重要吧。


与其说,早期是她独特的设计吸引了我,倒不如说,她找到的那种,支撑她坚持相信未来的理据和手法。



 

喝鸡汤的相信是苟且,有理有据有常识的判断,才是永恒的相信。


与其说我怀念 ZAHA,不如说,我感恩一个素未谋面的她如此正面地影响了我,让我赚了大便宜。





正如对待异见者一般,我们对周遭的「不一样」,总是充满不安全感的恐惧,情绪判断和偏好判断充斥,鲜有人的指责或谩骂能看见至少表明完整的理据支持,让人不得不认为,独立思考的能力仍旧凤毛麟角。


或者许多年后有人会想起,这种当下已经被世界顶级商业开发商努力在学习应用的先进设计手段,有位应用的得心应手并生意挺好的女建筑师因作品外观的独特风格被大部分人斥为「仅仅是形式主义罢了」,是多么的「傲慢与偏见」。



 

与大师同时代深感荣幸。


再见,ZAHA。


视频:《Zaha Hadid:who dares wins》,来源于扎哈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发放的精美U盘,感谢无预设建筑工作室的分享。





梁贺 LEGO

云知光联合创始人 & 首席运营官

中山大学金融学系毕业

跨界设计师

飞利浦新锐照明设计师



————THE END————




点击阅读原文

直接报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