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这么过春节
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后,年味越来越浓了。
感谢王弘力老先生所绘的《古代风俗百图》记下了这些风俗习惯,带我们回味那遥远的年味,回望古人淳朴鲜活的原生态,传承古老智慧的民间习俗。
在古代,没有春晚,没有朋友圈,古人是怎么样过新年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春节……
临近新年,卖货郎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卖油苕、扫帚、针线、木梳瓜、茄、菜蔬等应有尽有。
民间有跳灶王的习俗。
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
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
一年辛苦到腊月,家家户户舂米,
因为腊月的米坚实,舂时少损耗。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
祭灶时,给小儿买饴糖(即胶糖、麦芽糖)
以求上天降好事。
家家户户买春联贴春联,
祝福新的一年。
贴门神,
新的一年,将军保吉祥。
年三十,放爆竹。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除夕黎明打粪堆,
但求万事如愿。
儿孙长大又一岁,
长辈给压岁钱。
宋朝时,
以鸡冠花供祖风靡京城。
古代拜年不必进府门,
送上名片给主人送去祝福。
新年前后,迎亲嫁娶较多,
姑娘家会在婚礼前展示嫁妆,
富裕人家有十抬之数。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的习俗,
谓之新妇不跪。
元宵节,走百病摸门钉。
多走走去百病。
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
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
正月十五赏花灯,
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传统。
二月二日,迎富,
古人携鼓到郊外游玩,早出晚归。
年年春打六九头。
立春日,有鞭春牛的习俗。
莺花三月,
姑娘小姐纷纷踏春放纸鸢(风筝)、荡秋千。
姑娘们吟诗作对,
打闹取笑。
集市上,
耍猴人在让小猴子表演,小儿笑呵呵。
男子的休闲娱乐之一,蹴鞠,
即今日的踢足球。
本文来源:艺术介入生活
---------THE END----------
(点击图片,详见课程授课模式)
导师:袁宗南
地点:广州
时间:3月19-20日 (两天一夜)
课程受众:室内+照明+软装+商业等
报名咨询:袁逸群 15820200164
直接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