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筒灯这个品类是我见过奇葩最多的,大众对筒灯的理解也很直白,就是一个筒加一个灯,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筒与灯的组合,把各种光源往筒里塞,神马灯具效率,神马散热问题,神马眩光。。。对于很多厂家来说,可以总结为罗大佑的一句歌词: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专业厂家凭“直觉”(筒+灯)做灯,我想想也是醉了。。。今天,我们从眩光角度来围观一下这些奇葩。需要声明的是,这特么绝对不是最奇葩的。


灯具的眩光,很多设计师不明白如何避免,以及如何选择真正防眩的灯具。


我们先看看,什么情况下,人眼会觉得有“眩光”?


图:人眼正常的注意视线范围是平视上方30°到下方60°,在这个范围内出现刺眼的光线,就是眩光。


图:只要灯具发出的光线全部控制在>30°的截光角之内,就可以说这个灯具是防眩的。


当然,如果你偏要跑到灯下面,抬头对着灯里面看,那……活该刺眼


有人说:“深藏的灯具就防眩”,其实,深藏只解决了光源直接出光的眩光问题。



截止光源的一次直接出光这个很简单,学过简单几何的都知道。像上图右侧灯具这种,就是只靠深藏,而且内部没有反射器的栗子~(我藏我藏我藏藏藏,于是光也就藏了。。。当然,对于使用灯杯的窄光束射灯来说,这算不上极好,却也还是可以的。)



其实劣质的反射器形状和弧度,会导致二次反射光进入到视野范围。像上图右边这种反射器边缘几乎垂直而下的,基本是符合上述强烈反射眩光的栗子~(你一定遇到过要求亮就是要求灯具本身亮的奇葩客户!这个配他们倒也是极好的~~)



于是就有一些有点追求,又还算聪明的,加一个防眩圈来遮挡这个二次反光。比如上图右边这个,其实就是承认反射器做不到最好,只好被动防眩的栗子~(至少努力过。。。向他们的努力致敬!)


图:真正的好反射器,自身就是防眩的。一次、二次光,都在截止范围之内,不需要防眩圈。


但是有人说:磨砂反射器是防眩的!


我说:那才是眩光的源头……


图:磨砂反射器,其实就是把光线打散,在某些方向的反射光线相对减少,但是会导致二次反射光大量进入视野范围。


还有人说“磨砂/乳白的出光面可以防眩”,也是同理~~


图:乳白/磨砂面板,截光角很小,光线大量进入视野范围。


现在流行的面板灯,其实走的就是这么一个方向。


还有奇葩的做法,例如在中间磨砂一个圆圈……真幼稚


当然,上面说的是宽光束角的筒灯,需要用到30°截止角的概念。


但如果是小光束角的射灯,反射器形成窄角光束,称为“主光斑”。光源直接发出的光形成“副光斑”。


有时不想副光斑太大,就要加个防眩圈,遮挡一下。



最后举三个光斑的栗子:


1、主、副光斑都十分清晰的:


2、主、副光斑过渡良好的:


3、完全没有副光斑的


当然,要想靠反射器做到完全没有副光斑是不大可行的,一般都是用透镜:



现在,问题来了:透镜技术哪家强?光学设计哪家强?


看完,有人又说了:抛开亮度对比说眩光就是耍流氓!


我说:离开应用掉书袋那是真蠢材。筒灯的典型应用场景,你去找找,哪有背景亮度很高的?


【版权信息】本文系照明微课堂原创文章,为热文回顾,转载请严格按照如下格式,违必追责:

作者:徐庆辉

来源:照明微课堂(微信ID:eLicht)


--------------------神器推广-------------------


微店里买书订杂志可以让朋友代付检验人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