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原理研究所」(ID:newprincipia)


100年前的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爱因斯坦,但并不是表彰他在相对论方面的工作,而是因他解决了一个自1887年起就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的难题——光电效应。该效应是指在电磁辐射(如紫外线)的照射下,电子会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首先由赫兹发现。


1905年3月17日,也就是爱因斯坦26岁生日后的第三天,他向《物理学年鉴》提交了一篇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启发性的观点》的论文。在文中,他提出一个革命性的观点用于解释光电效应:光是量子化的!爱因斯坦解释,当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如果构成光的粒子——光量子的频率足以将原子中的电子“踢”出来,就会产生光电效应。


今天,光电效应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比如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太阳能电池等等。尽管一个世纪过去了,基于爱因斯坦的思想建立的光明时代还远未结束。


人类对光的探索始于两千多年前,从德谟克利特海什木牛顿惠更斯菲涅耳,物理学家直到20世纪才逐渐理解了光的本质。下面,点击打开盒子,让我们从16世纪开始,一同回顾在这场漫长追寻中的那些里程碑的时刻:



































彩蛋



创作团队
选题策划:原原
文字:萌大统领
图片设计:岳岳
参考来源
1.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19-31903-2_1#Sec5
2. https://www.nature.com/milestones/milephotons/full/nmat2637.html
3. https://www.light2015.org/Home.html
图片素材来源
礼盒:Clker-Free-Vector-Images / Pixabay
光的本质:https://micro.magnet.fsu.edu/primer/index.html
麦克斯韦方程:geralt / Pixabay & pithonius / Pixabay
黑体辐射:Wikipedia Commons
狭义相对论:Mediengestalter
量子电动力学:Public Domain
全息图:94150121 / Pixabay
太阳能电池:webstockreview.net
非线性光学: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量子光学:Max Planck Institute of Quantum Optics
贝尔不等式:新原理研究所
光纤:955169 / Pixabay
电荷耦合摄像机: Wikipedia Commons
半导体激光器:Edison Tech Center
光子晶体:JillWellington / Pixabay & roboticamoeba.com
蓝色发光二极管:outlaw_wolf / Pixabay
等离子体学:Wikipedia Commons
阿秒物理:quantummadesimple.com
腔光力学:Wien University
牛:pixabay

△往下拉可查看更多内容



-END-
-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
来源:新原理研究所(ID:newprincipia)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出处。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云知光微课堂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平台处理。
投稿/合作 | media@elich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