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在去年的第四届云知光论坛上,我们邀请了Licht Kunst Licht (德国)创始人、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欧洲指导委员会主席 Andreas Schulz来为大家分享他对于人本照明的看法。那么在他看来,人本照明应该是怎样的?本文主要以巴登-符腾堡州议会大厅项目作重点介绍。在这个项目中,人本照明有着怎样的体验?一起来看看吧!

640


Andreas Schulz (德国)
Licht Kunst Licht (德国)创始人
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欧洲指导委员会主席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照明和能源相关领域咨询顾问
柏林 Lichtbeirat 照明咨询委员会 会员
德国城市发展参议院行政办公室的建筑工程参议员顾问
希尔德斯海姆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照明设计创始人和教授


在照明设计师看来,人本照明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因此,以人为中心的照明,是通过结合人们对于光的视觉、生物和情感需求,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和表现状态提供支持的。

而谈及如何践行人本照明的时候,我们总会从人们的情绪、工作效率、生理节律、视觉准确性以及可持续性考虑,但是我会把情绪放置在核心的位置考虑,因为我认为,光对人的情绪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能从照明设计中获得愉悦的心情,我认为这就是人本照明最好的体现。

1

▲从红圈(情绪)开始,从左向右数起,分别是可持续性、工作效率、视觉准确性、生理节律

我们知道,在一天当中,自然光的色温是不断变化的。但事实上,不止是色温,自然光的照度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在考虑人本照明的时候,不光要考虑色温的变化,也要考虑到光强的变化,它在中午达到峰值,在晚上又降到低点。

2

▲一天中光的色温、光强变化

Licht Kunst Licht ( 德国)在几年前完成了三个建筑照明项目,虽然当时人本照明这个概念还未提出,但是在项目设计到落成的过程中,已经处处显露对人本照明的重视。

 巴登-符腾堡州议会大厅 

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巴登- 符腾堡州政府大楼,它在6年前落成完工。斯图加特是德国最富裕的一个行政区,像奔驰等跨国公司的总部都设在了这里。

这座政府大楼大约在1950 年代建成,当时恰逢二战结束不久,斯图加特原有的大部分建筑都在战火中被摧毁,这座政府大楼是战后的新建筑,后来又经历了一次重建改造才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4

▲巴登-符腾堡州政府大楼

这座政府大楼大约在1950 年代建成,当时恰逢二战结束不久,斯图加特原有的大部分建筑都在战火中被摧毁,这座政府大楼是战后的新建筑,后来又经历了一次重建改造才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这幢建筑的中心是政府议会大厅,在重建改造前,它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空间,没有任何的自然光可以照射进去,空气的流通也很差。有些议员在进入会议室之前,甚至还会开玩笑说:“我们现在要去桑拿房了”。因此,在斯图加特政府的大楼改造投标中,明确提出了为议会大厅引入自然光、通风等要求。

5

▲改造前后的巴登-符腾堡议会大厅对比图

最后拿下这个投标项目的是StaabArchitekten 建筑设计事务所,为了将议员们的要求和想法一一落实到设计当中,Staab Architekten 找到了我们担任照明设计。我们对州议会大厅的屋顶进行了穿孔,在这些孔洞中放置了大量的大型“光锥”(圆锥体采光装置)和较小的“灯筒”,才将日光引入了原本完全封闭的空间中。

6

▲改造后的巴登-符腾堡议会大厅天花

 圆锥体采光装置 

圆锥体采光装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马尼拉的贫民窟。生活在那里极端贫困的居民,由于没有资金利用电灯来照亮他们居住的小棚屋,所以他们的主要照明工具仍然是煤油灯,这也导致贫民窟中的一些小孩子染上呼吸道疾病。

7

▲马尼拉贫民窟的天花采光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想出了新的采光办法:将矿泉水瓶装好水之后用硅胶密封起来,然后填入房顶开好的小洞中,就成为了一个采光装置,又因为矿泉水瓶的材质比较稳定,在阳光下不容易变质,因此也不需要经常更换。

我们的工程师对这种做法进行了完善和升级,设计出了一个圆锥体采光装置。

8

▲圆锥体天花设计图

相比于马尼拉的简版,这个采光装置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里面加装了过滤自然光的设备,二是人们可以从锥形体底下的孔洞看到室外的蓝天。所以当我们将这个装置的模型带到斯图加特给议员们展示以及亲身体验时,他们也肯定了这个设计。

但是要把这个圆锥体的采光装置真正落实到建筑上,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利用模型测试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其中最先面对的就是制作材料的难题,因为德国对于建筑材料的防火要求很高,所以一开始我们想到用玻璃材料来做这个采光装置,但由于这些圆锥体太大了,仅高度就达2.7米。

9

▲天花的圆锥体

如果做成玻璃材质,一个圆锥体的重量就高达1吨,议会大厅的天花将无法承受这样的重量。同时,我们还需要解决这些圆锥体在天花上应该如何分布,照明设计效果应该怎么验证等问题。

所以,我们预先通过软件构建3D 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光源的分布、照明效果的尝试和验证。

10

▲3D模拟计算的天花布局

最初,我们想到的是用人造光源来模拟白天自然光的光线变化,所以做了一个环形的点光源,模拟夜间的灯光走向,但呈现出来的效果与预期大相径庭,这种方式在天花上产生了很多浓重的阴影,这对我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然而只要你使用点光源的排列方式,点光源的下面就必然会产生阴影,当存在的点光源越多,产生的阴影相应也会越多。于是我们改变了策略,改用螺旋排列的方式,让各个点光源之间产生的阴影可以互相抵消,最终在天花上呈现出更加柔和的效果。

11

▲左:环形排列点光源效果 右:螺旋状排列点光源效果

而且,这些点光源都在装置中配合安装了控制系统,既方便了在施工期间测试实际的照明效果,也能根据将来的活动需求自由调节合适的灯具色温。

12

▲议会大厅不同色温对比

而点光源排列方式的顺利解决,也让我们最终确定了圆锥体的制作材料——PET,但由于这个材料无法黏合在一起,我们要用铆钉把它连接起来。

13

▲议会大厅天花施工图

 解决室内的“光”问题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当中,议员们还要求我们进行室内直射太阳光的研究。因为议员们不希望在某些时间段,从上往下投射的阳光只照亮到某一位议员,而不是把其他人一并照亮。

所以我们在6月27日,太阳位于最高点的时候,测试正午阳光投射到室内的情况。最后我们发现,只要有阳光投射到室内,就一定会有一些议员被阳光直射照亮,但由于这种极端的情况不多,因此影响并不大。

14

▲直射太阳光模拟

斯图加特巴登- 符腾堡政府大楼作为一个行政机构,政务会议不少,议会大厅也经常会用到电视来投屏展示,所以照明设计必不能忽略灯具可能会带来的频闪问题,而且灯具的频闪除了会对人们观看电视屏幕造成影响以外,长期下来也会影响议员们的身心健康。

同时,出于节约能耗的考虑,大楼内其他区域的室内照明,也进行了更新改造。项目改造前的室内照明平均耗能在18W/㎡,改造后的照明平均耗能降至6W/ ㎡,有效地降低了能耗。

我们在项目中考虑如何进行设计,能让空间使用者最大程度地享受自然光,是为了把人们的需求放置到照明设计的核心当中,去考虑空间使用者的生理昼夜节律,从而践行人本照明的理念。

//////////

除了这个项目外,在演讲中,Andreas Schulz还介绍了其他两个项目,分别是位于法兰克福的一个美术博物馆,名为施泰德艺术博物馆,它最大的特点,是整个博物馆置于地面之下。工艺与设计的浑然天成,无意而为的人本照明实践更是令人惊叹。

15▲施泰德艺术博物馆地下展厅外观部分

另外还有位于杜塞尔多夫汇丰银行总部地下的自助餐厅,这个地下餐厅在经过LKL照明设计改造后,成功从没有充足自然光照射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能让人感受“自然光”并沉溺其中的绝妙场所。

其灵感竟是来源于巴西议会大厦的3D展示面,并针对性地进行了改造......

16

▲巴西议会大厦的3D展示面效果(上)与汇丰地下餐厅的3D展示面效果(下)

这两个项目,LKL又是如何践行人本照明设计的?更多精彩,请在云知光第23期刊物中去寻找哦!

18

PS:还未订阅的读者,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订阅哦~


刊物订阅方式:


1、淘宝搜索“云知光学堂”或“云知光”店铺,进店选购,即可完成订阅。

2、添加订阅客服“小云”的微信好友,索取订阅单。

19

云知光-小云:18927594608(微信同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