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光环境院第三研究所 所长

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专业会员

高级照明设计师(国家一级)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去纽约旅行的话,很难忽略911遗址公园周边一系列景点,那里代表着撕裂新世纪的第一道伤痕。如果选择地铁前往,就一定会经过2016年竣工的世贸中心交通枢纽,这个外观像一只巨大白鸟一样的车站——Oculus(眼睛)。在911事件之后的重建中,它的方案一度抚慰了纽约人受伤的心,很多纽约人评论它象征着希望。


▲从911纪念碑角度看过去的Oculus Photograph by Hufton + Crow


Oculus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设计,耗资40亿美元,从2008年到2016年,整个建筑耗时8年。


建筑师卡拉特拉瓦具有工程和建筑双重背景,同时对生物和机械颇有研究,他的作品不仅还原了仿佛生物骨架般自然生成的外观,还兼顾了韵律之美,作品风格雅致而壮丽。


▲会飞的密尔沃基艺术馆


成大师者,必定开创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卡拉特拉瓦和他的老乡高迪一样,似乎被自然驱动着其创作才能的挥洒,不同于高迪色彩丰富的奇幻建筑,卡拉特拉瓦喜爱用干净纯粹的白色基调,手绘创意并手工制作模型,将生物特征和机械仿生结合,使建筑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


▲女人桥,卡拉特拉瓦作品


卡拉特拉瓦一路以来设计的作品,从92年为西班牙塞利维亚的科威特展馆设计的可以展开的木质双手开始,到犹如巨大眼睛的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再到可以展开飞翔翅膀的美国密尔沃基艺术馆,随着经验的积累,其作品愈加精巧灵动,突破简单形式上的仿生,于结构中寻求力度和真实之美,让我们也有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


▲西班牙塞利维亚的科威特展馆


▲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


▲里斯本东站


为了纪念911事件,Oculus被设计成一个顶面窗户可以打开的装置,在每年的911纪念日,都会让打开窗户让日光照射进入内部。


▲2017年9月11日,Oculus的中央天窗打开,露出一片纽约市的天空 Photograph  by Alan Karchmer


▲Photograph by Alan Karchmer


从外形来看,建筑师称它是一个从孩子手中放飞的白鸟。


展开的翼状结构由一根根肋骨一样的曲柱连接而成,大量的光线从间隙进入内部,白天的Oculus非常的明亮开阔,具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感,站在车展的中庭抬头往上看去,瞬时令人感慨高度和光线所带来的震慑人心的力量,整齐排列的曲柱,仿佛列兵一样沉默肃立,很难不令人产生敬畏。


▲Photograph  by  Hufton + Crow


建筑师在采访中谈到,想要在车站内部打造也有在街道上行走的感觉。这一点,只要走过纽约地铁的人,都能会心一笑。


纽约地铁因为历史久远,空间狭小逼仄,站台没有防护,昏黄的灯光在没有空调的夏天里,尤其昏沉燥热。从地铁A/C/E或者B/W任何一条线路里走出来都让人神清气爽,颠覆了纽约地铁一贯给人的印象。


如何在信息量冗杂的世界里快速准确的表达最大的创作期望,卡拉特拉瓦选择为了精妙的结构理想而牺牲色彩。他的作品里,交通空间占据了大多数,如果说建筑是骨肉,使用交通空间的人类,即是穿行在骨肉中的细胞,是血管里的血液,是循环的能量。


▲Photograph  by  Hufton + Crow


流动象征着理想和生命不息,无处不在的光线就是旁观者和润滑剂。卡拉特拉瓦想要打造的“犹如行走在街道”的新地铁站是和过去的纽约地铁和旧世界的告别,建筑师敏锐的捕捉到了光线对于空间气质的塑造作用。


▲金伯利玛丽拯救大教堂 Photograph by Csaba Witz


不同角度、强度和颜色的光线组成,代表了不同的情绪语言。在空间中突兀的发光点会超越结构直接导向视线。


▲1875年,莫奈意气风发时为自己的妻子所画《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卡美伊)》


▲1886年,莫奈悼念亡妻所画《撑阳伞的女子


在Oculus这种纯粹气质的空间中,卡拉特拉瓦想要表现的结构之美需要依靠手术一样精确的无阴影化,光本身的情绪化戏剧化都要压制到最低,以保证最大程度对流动能量和结构之美的捕捉。


▲朗香教堂 Photograph by  方方


▲维也纳多纳斯塔德老年医学中心画廊 Photograph  by Christian Brandstaetter


▲Sancaklar清真寺 Photograph by Thomas Mayer


在网络公布的优美照片中,画面基调基本上都是纯粹的中性白光,不管是不是故意为之,群体的审美需求也说明了对作品的期望。


现场实际上混用了几种不同色温,在肋柱之间向上照亮柱子的投光灯色温应该在3300K~3500K,肉眼可见偏暖色。


这里的安装兼顾了室内和室外的照明,晚上室内的光线从白天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可能是设计时的产品技术限制,有效光斑没有很好的拔高肋柱的气势,比较温暖的光色,让晚上的Oculus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于白天。如下图:


▲Photograph by  方方


▲Photograph by 方方


▲Photograph by Hufton + Crow


其中两翼的中间固定横梁上有两组向下照明的直接射灯,现场看应该是为了提供地面通行照明。


这样外观看过去,鸟的身体有自下而上的照明,而翅膀仿佛被折成两截,削弱了翅膀冲向天际的动势。这点我在现场看了很久,觉得有点不能理解,翅膀完全仿生了鸟儿羽翅尾端渐细的形态,夜晚应该具有更好的照明表现,但是翻了翻大师自己的模型,貌似想做的就是两种形态亮度的对比?


▲Photograph by 方方



网络照片比实际上的色温要冷清很多,色温除了跟拍照参数有关外,也跟拍照时间有关,Oculus位置是在几幢摩天大楼的中间地带,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低色温时段直射时间比较少。


▲傍晚8点半从世贸中心七号楼俯瞰的Oculus Photograph by 方方


▲Oculus的鸟瞰图及其355英尺长的天窗(Dorian Mongel / Unsplash)


▲纽约夏季傍晚6点的Oculus 室内 Photograph by 方方


整个Oculus应用了BIM技术来设计建造,流线型的梁柱结构除了中庭,也延伸到整个枢纽系统的其他部分,走廊部分的灯具安装在梁的背面,向上照明空间结构:


▲Photograph by 方方


设计团队在装饰梁的间隔还增加了下照灯,主要的结构部分依靠梁背面的线条灯来表现,尴尬的是线条灯部分亮度超过下照灯太多。导致空隙不够的梁部分下照灯亮度无法自然衔接。这部分的表现,阻碍了室内结构自然流畅的表达效果。


▲Photograph by 方方


而在明暗过渡比较理想的部分,这种照明方式非常具有代入感,空间具有一种纯粹、沉静的气氛。漫反射将空间的阴影弱化到最低,观众走在其中,有种在光之海徜徉的快感。实际效果比照片要好很多很多,人的眼睛会比镜头更加智能的适应微妙的光感变化。


转乘区的大厅的肋骨结构使用了色温混用,我个人非常反对在室内色温混用。


一种色温塑造一种空间的情绪,如果多种色温混用,不可避免的会扰乱空间体验。如此干净的室内,建筑设计的初衷绝不是营造混乱不安的空间气氛。


我站在下沉转乘广场的上方,感受到的依然是人群像能量一样流动,等我下到广场上能看到色温混用顶面的区域,仿佛被敲了一记闷棍。体验感打折,主要来自设备的不确定性。



毕竟网络公布的照片是这样的:




-END-




版权声明作者:最爱光线本文已获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云知光微课堂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平台处理。投稿/合作 | media@elich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