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是目前全球唯一以城市和城市化为长期固定主题、常设性的国际文化活动,重点关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城市空间和人文环境为载体,借助现代视觉的艺术形式,探讨交流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搭建国际交流和与公众互动平台。

6 (1)
2019年的深双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城市交互”,包含“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维”两个板块,将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空间与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
其中实践分展场是由深双所延展的本地实践案例展场,由各区政府参照主展架构与运作模式主办,要求呼应深双主题、具有交流价值、并能够代表深圳特色。本届深双分展场为九个,而龙岗分展场、宝安分展场中的两个项目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离不开巧妙的灯光设计,今天我们就先一起去看看龙岗分展场中,“折叠的时光线”项目背后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折叠的时光线”◆◆



项目信息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龙岗分展场选址于坂田村1万平米的废弃空调厂。设计团队收到策展团队委托,希望以线性时间顺序呈现所在的坂田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线索,将一处废弃空调厂房内改造为双年展展场。
来自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未来家学院、与本地艺术家、建筑师20余件参展作品呈现在此展场中,讲述出坂田城市区域从自然农耕状态(1G、2G)到科技与未来(4G、5G)的时代变迁。
设计单位:一树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陈曦

照明设计:光程式(魏未,严子玄)

策展人:未来家学院


一改造前现场
场地约1万平米,空旷的水泥地面,平均分部的支撑立柱,柱跨最小12米,最大24米,钢结构天花和铁破屋顶,约十来米高,天花中间有个抬高的采光天窗,四周立面为大面积的采光窗。


▲改造前现场

二主要问题分析
1、展场地内白天有一定的自然采光能力,但自然光有其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对于展览空间来说并不适合;


▲改造前现场
2、现状完全没有电力系统,所有照明用电的电线电缆都需要重新铺设,展场面积这么大,但时间紧迫且预算有限,这是一个挑战;
3、天花高度十几米,且钢结构龙骨跨度很大,如按常规方式在天花上布置灯具,势必变成一项大工程——需增加大量固定灯具的龙骨,高空作业量很大,包括焊接、布线、安装、调试灯具,特别是高空灯具需要在展项摆放好位置后进行,这时高空车的操作就会很麻烦,另外时间上根本不允许;

6 (35)▲改造前现场
4、展场虽大,但是展项的密度却比较小,如何利用“光”的手法,创造一些视觉上的节奏变化,让展场的感受更丰富,成为本次照明设计的一个重点。

三建筑设计方案
建筑师陈曦对整个展场方案的设计手法是——采用灯膜来构建大跨光墙,半透明的膜材可以无缝延展实现单膜、双膜和双曲面等不同墙体类型,允许参观的人群在半透明墙后若隐若现而与装置互动。

6 (34)


▲项目平面图© 一树建筑工作室
6 (2)


▲项目模块立面© 一树建筑工作室

6 (33)


▲展项布局平面 © 一树建筑工作室、未来家学院


▲“光膜墙”概念示意 ( 来源于网络)

四方案过程与解决策略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与建筑师、策展团队、各参展艺术家、施工单位保持着沟通,挖掘着各方的痛点与需求,从这个特色的展览空间本身和观展人的角度出发,立足照明本质的设计引导,以寻找一种多方认同的、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易于施工且具有经济性的方案。
1、实现“光膜墙”均匀内透,且不出现内部钢柱结构的阴影;
“光膜墙”作为重要的建筑设计语言,贯穿了整个展场,对各个区域做了合理的、艺术化、趣味性的巧妙分隔,所以解决“光膜墙”的照明问题,是建筑师最核心的诉求。
为了避免出现大量内部钢结构的阴影,“光膜墙”的原始方案如下:

6 (30)▲“光膜墙”立剖示意图
采用中小功率的窄光束线型洗墙灯,在钢柱的两侧布置,上下“对洗”。两侧布置比只在中间布置单排效果会好,可以避免由于钢柱的阻挡,导致破坏了连续性,这样的话钢柱的阴影便会呈现出来。
上下“对洗”则是因为内部空间有限,选择的洗墙灯需要尽量小而且薄,所以灯具则无法选择大功率的,也考虑到“光膜墙”的高度,大部分为3~4米,因此上下“对洗”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光膜墙”上部与底部的均匀度。

6 (29)

▲ 临时试灯效果
随后考虑到这个如果按此方案实施将会面临几个问题:
①对洗墙灯的配光要求较高,除了要符合9°×60°的光束角配光,而且对副光斑的控制较严格,因为在膜内灯具与软膜的距离很近,一点点杂光都会破坏整体均匀度,在这个只有不到20天的施工期限内,很难找到刚好合适的且有库存的产品;
②现场施工压力很大,总计1080米洗墙灯的安装与布线,也是个不小的工程量;
③预算不足。
这迫使我们马上进行自我否定,协调各方修改了方案。
在力求效果、时效性、经济性之间的权衡,我们进行了各种灯具和布置方式的试验之后,最后与建筑师和策展人达到了一致的方案。

6 (28)

▲“光膜墙”试灯过程
最后,综合了各个因素,我们在是否要避免钢柱阴影这个问题上,做出了妥协,不追求完全均匀内透的效果。在经过数次不同配光的洗墙灯具试验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效果,于是随着灯具的布置方案做出调整,灯具的数量也变成了原来的1/4。

6 (24)

 ▲“光膜墙”立剖示意图

6 (23)

6 (22)

 ▲“光膜墙”试灯效果

为了解决“光膜墙”顶部和底部出光不均匀的效果,在墙的顶部覆盖了相同材质的软膜,以增加对上部墙体的反射光,尽量保证上下的均匀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钢柱的阴影。

6 (21)▲顶部增加软膜覆盖的效果对比
“光膜墙”整体效果: 


▲“光膜墙”整体效果 (以上摄影:光程式)
总结:不得不说,这个效果虽说各方都是比较满意的,但我们做为照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这并没有达到最理想效果,但是牺牲了部分的效果,换回来的是施工时间的极大缩短、物料造价的大幅减少,这种取舍也是非常值得的。
有的时候,设计并不是单纯地实现其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有目的地、理性地做着各种权衡。

2、为了保证展场灯光效果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在我们的建议下,建筑师和策展团队同意将展场原有的大面积窗户用帆布进行遮挡,只保留天窗的侧向自然采光;

6 (13)▲对自然光的限制
3、为减少高空施工操作的问题,所有的灯具尽量选择结合展项展架安装,我们事先对各展项进行充分的了解,跟各参展人进行沟通,制定了合适的照明方案。
有些展项的原结构并没有合适的灯具安装的条件,在我们的争取之下,各展项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预留了合适的灯具安装条件,部分展项的摆放位置,在我们的协调下,也有相应的微调,尽量靠近柱体、墙体等位置,为灯具的安装条件提供便利;


▲照明方案讨论过程图© 光程式

4、展览空间的照明系统,其基本任务便是引导观展人最大限度地关注展品本身,为了突出各展项的内容,在本项目中,由于展场其特殊性及“光膜墙”的存在,在灯光色温方面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区分,“光膜墙”采用偏冷白光的5000K,而展项部分则采用暖白光3000K。
在视觉感受的层面,很大程度地拉开了节奏的对比,让各展项有秩序地突现,让空间有对比地“后退”,让光影和冷暖呈现一幅有趣的画面。


▲摄影:光程式


以上就是龙岗分展场中“折叠的时光”项目的实践过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会继续给各位带来《2019深港双城双年展照明设计记录(下):宝安分展场》中的“地表的记忆”项目实践过程,务必记得留意哦!

PS:原定闭馆至2020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的深双延期开放,想要去展览现场观看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主办方的公众号,查看开馆日期!



— END — 


版权声明

作者:魏未

图片、资料来源:光程式、一树建筑工作室、未来家学院、新华网、央广网及网络

本文为云知光原创文章,独家首发,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下需授权的公众号名字及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