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19日,为期3天的世界照明调查团(简称为 TNT )  活动“深圳夜景2030”圆满落下帷幕,这是继2009年北京之后,新时期城市建设中又一次国际级别的夜景调研。

612 (1)

来自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照明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齐聚深圳,与深圳的设计师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共同调研了深圳夜景,并在19日下午在哈工大深圳校区分享了调研成果,还开展了主题为“深圳夜景2030”的辩论。

612 (17)

▲活动后,参与本次活动的人员大合影,这是一张有声音的照片,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这都是一段满载收获、欢乐而又辛苦的经历。


六条线路,诉说着深圳的6个故事

主办方和协办方前期准备时,就结合深圳发展的特点,选取了6条调研线路,涵盖了商业区、办公区、行政文化建筑、公共休闲区域、城中村、综合社区等。分别是:

(1)深圳的起点:深南大道(罗湖大剧院段)。地王大厦384m,京基100大厦441.8m,大剧院广州作为深圳罗湖区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2)华强北。这是中国最着名的电子产品交易聚集地之一,2017年经过综合改造,形成华强北步行街。

(3)福田中心区。深圳市政府、音乐厅、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城市规划展馆与当代艺术馆等重要公共建筑全部聚集于此,周边还围绕众多高层办公建筑 。

(4)深圳湾(人才公园段)。

(5)华侨城 OCT。深圳著名的综合型低密度社区,涉及居住、文化、商业、旅游等诸多功能。

(6)水围村。水围村是深圳市福田区整体保留局部更新的城中村之一,建筑大都位原住民的房屋,成为了青年人的公共租赁居住社区,是典型的深圳城中村代表。


DAY 1

5月17日,动员大会+现场调研

5月17日下午,大家齐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深圳分院,由中规院深圳分院王泽坚副院长致欢迎词,中规院照明中心梁峥主任对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以及城市规划如何引领城市发展建设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回顾了深圳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

612 (1)

▲出发前的starp-up meeting,摄影:谢昕

参与者们分为了6个小组,每组15人,由2位专家与高校学生和设计师、市民组成。17日动员大会后,大家便开始分头行动,认识彼此、分工并陆续出发到调研现场着手调研。

▲ 调研现场照片

调研的过程并非是我们想的,由专家点评深圳夜景,而是每到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大家会停下来,一起讨论 “你是否喜欢这里,为什么喜欢呢?如果不喜欢,可以如何改善?”

因为小组中既有生活在深圳本地的也有异地来的,大家会就自己城市与深圳的不同也表达一些看法,有时对待同一个场景,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意见。调研结束后,大家边晚餐边总结刚才调研的成果。


DAY 2

5月18日,制作展板、报告文档


18 日,各小组着手准备将调研成果整理,并输出成可以展示的展板和报告文档。

这是每一组都很煎熬的一天,继前一天晚上暴走过后,虽然一整天都是在室内,但是几乎每一组都在中规院的会议室奋战到了12点后(因为1点要关门赶人了哈哈),大家分工整理照片,画图,做展板,做 PPT。

▲ 在大家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后,TNT 专家成员会补充需要的知识,让大家能够较为有逻辑地去梳理汇报的主线。

612 (4)

▲ Pauline 和 Ignacio 教的城市照明的七个层次,学霸九的笔记拿走不谢。从1到7分别是行车、行人、第一层广告、第二层广告、建筑立面、天际线、天空。右边的圆表示周光,往上的50%都是被浪费且造成光污染的光,下面两边25%的是眩光,只有下面的150%是有用且合适人的光。

好了,剧透太多了!!!后面会再接着整理每一组的成果哟~大家关注本公众号的报道哦~


DAY 3

5月19日,调研成果展示及“ 深圳夜景 2030 ”论坛


19日专家们再次来到会议室时,展板都差不多做好了,大家都很惊叹这6支刚刚组建的团队居然在一天内就做好了展板。每一个展板都按照要求分为了4部分:调研地图,团队介绍,调研区域做得好的和需要提高的点,基于2030年的改善建议。

▲ 各组完成的展板

▲ 现场交流,下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哈工大深圳校区建筑学院副教授杨彪、执行院长宋聚生和栋梁国际许东亮。

612 (9)

▲ 十聿照明设计总监 赖雨农 UNO 点评,在会场小九也偷偷采访了 UNO ,他是调查团专家团队内唯一的华人,问及他这次调查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他说中国的学生都好用功哦!而对于参与照明调查团的意义,UNO 说,你会发现,噢~好像以前都没有这么认真的去看过这座生活的城市,到底有哪些好的地方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作为从业者可以怎样去提升我们自己城市的光环境。摄影:谢昕

在19号的论坛上,6个小组分别上台做自我介绍,并通过展板和 PPT 展示了几天的成果。通过调研细腻感受过人居光环境,大家的报告里都谈及到“人”,如何让城市给人的活动提供适宜的光环境以及更多的可能性,各组的报告中不乏好的方法和创想。

612 (10)

▲ 小组汇报

随后开展的 “深圳夜景 2030 ”辩论会,由世界照明调查团的团长面出薰老师主持,中、外各有三位专家参与辩论。


现在的深圳夜景,你怎么看?


612 (11)

图:从左到右分别是 LPA 面出薰,中规院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梁峥,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主持人 许东亮,哈工大深圳校区建筑学院副教授 杨彪,来自墨西哥城的照明设计师 Gustavo Aviles,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 Lisbeth Skindbjerg Kristensen, 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 Jan Ejehed.

三位外国专家认为深圳非常有活力,有很好的技术条件和控制优势,城市照明的特点是非常多元化,深圳人行道以及河流的照明都处理得很好,保持了非常好的平衡,有很多动态的光,彩色的光,变换稍有些快,不同层次的光会有些许不协调。也分享了一些本国的经验,比如在哥本哈根大型的媒体立面只有在特定的地方才被允许建,只有在圣诞节的时候才会有很多的装饰照明,让全城热闹起来,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只有功能照明。

612 (12)

图:中规院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梁峥,栋梁国际主持人 许东亮

梁峥是此次的协办方和发起人之一,也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从北京来到深圳的"深圳人"。他分享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以及深圳的发展历程,满满都是爱。在这座城市里,改变正在发生,过去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逐渐转向为以人民为中心,城市规划也从关注城市魅力转变为关注民众需求,让照明带来其他方面的享受,与深圳“先锋都市“之名吻合起来。

作为哈工大的校友,深圳部分区域亮化的设计师,许东亮说很高兴这次调查团能走进街道。在中国,城市的照明分为3大块管理,分别是道路照明,装饰照明和景观照明,而中国人喜欢热闹,所以注重装饰照明让城市热闹起来大家就高兴了,向往了。

哈工大的杨彪副教授,作为3年前来到哈工大深圳校区教授建筑光环境的老师,他表达了对深圳的观察,他说对于一个发展速度快的地方,大家对未来的诉求和希望更多,从这次选择的6条线路就能看出深圳是一个多元的城市,我们需要保持这样的状态,让共存的关系更加友善。


深圳夜景2030,你怎么想?


谈及深圳夜景2030的畅想,面出老师说:“我一直遵循‘设计从自然而来’的原则(lighting from nature),如果喜欢动态的光,可以变得慢一点,就像一天的光线变换,也是慢慢变的,动态的热闹的光可以在节日时开启。”

612 (11)

▲ 作为世界照明调查团的团长,面出老师在论坛开始时致辞。

东亮老师说,对于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来说,更多的视野是脚下和眼前,我们应该让脚下的光丰富起来,上面的光稀疏一些。只是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把不同部门管理的事情结合起来,让城市的光环境协调起来。2030年的照明应该有科技和美学两方面的理想。回归美学,深圳是设计之都,但灯光设计可能会影响建筑设计,未来的照明设计应该将建筑表现的更好,让城市更有活力。

612 (14)

▲ Jan 为小组点评,摄影:谢昕

来自瑞典的 Jan 教授说,极光美丽,但她是缓缓变化的。虽然每个城市的光有适合其特点的光,但是城市不是博物馆,不需要将历史全部展现。未来,城市区域应该出台相应的照明规划,在初期,设置静态的照明,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加动态和多样化时,再区分不同区域的照明,并增加互动性。

Paulina 是一个痴迷于黑暗的设计师,看完深圳 CBD 的灯光秀,她说我实在是太佩服深圳的组织能力还有技术实现能力,下一步应该是人连接(connection with people),与自然连接(connection with nature)。

612 (15)

▲ Paulina 为小组点评,摄影:谢昕

作为上海外滩亮化顾问之一,Charles Stone 提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尖锐的问题:中国是否走太快了,是否有相关的规划?

坐在台上的梁院接过话筒,“我们正在推动法规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将景观照明的建设划分为四种区域,分别是禁止、限制、适度和鼓励,针对不同的载体区域设定不同的景观照明规划要求,另外,推动规划设计实施(PDC) 一体化,在建筑建设的时候就把照明考虑进去,不在建设结束后再增加亮化”。

最后,梁院说:“2030年啊,那时候我已经60岁了,我希望深圳也有适合我这个年纪的光环境。”

啊哈~如同世界照明调查团的宗旨,尊重和基于地域文化,共同探讨未来的光,深圳,这是深圳人的城市,理应有适合深圳人生活的光。现在深圳的平均年龄是34岁,不管十年后这个数字变成44还是24,抑或依旧是34,我们都希望城市的设计,城市的光环境是以人为本(people oriented)的,让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健康,开心以及愿意呆在这个城市。

612 (16)

▲ 哈工大深圳校区大草坪上的Farewell Part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