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授权,转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住区》杂志社  




2018年2月23日,由筑龙学社主办的《遇见中国新势力》系列讲座就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诞生了。

经过6周的准备,我们的第五周讲座《张昕·光与建筑实验》圆满完成。



讲座在5月5日准时开场,在黄元炤老师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我们本次讲座的讲师张昕老师。

  

张昕老师首先解释了讲座主题光与建筑实验的含义。


光与建筑实验,是梳理建筑照明跟建筑之间的工作关系,研究光如何帮助建筑在实践领域去拓展。


照明扮演了一个帮助品牌或者建筑来宣传自身价值的角色。是一个纯视觉符号的一个概念。讲座的背景是如何填上照明设计、建筑师和研究中间的鸿沟。


张昕老师认为,照明设计不是跳出来的,不太强调所谓独立的职业价值,而是应该是无形的融入建筑师的工作中去,是消隐的,是在背后的。


然后,张昕老师拆解出五点思考方法。第一:将“光意向”植入以视觉意象为原点的建筑设计概念中。第二:实现光与空间构成、功能组织的协同,重新梳理建筑的视觉逻辑。第三:将基础视觉任务置于建筑学文脉中进行重新审视,创造日常生活中的宏大叙事。第四,将灯与其光纳入建构逻辑,实现“赋形以光”与“赋光以形”的融合。第五:对建筑师的天然光设计哲学进行量化阐释,实现因建筑师而异的天然光研究型设计。


接下来,张昕老师结合案例,围绕光与建筑实验进行了展开:


1



第一个案例,是白塔寺胡同美术馆,来诠释光与空间构成和功能组织的协同。



光的逻辑设定基于空间构成逻辑——“自然缝隙”和功能组织逻辑——“夹心饼干”:白天的天然光从屋顶缝隙向下“渗入”,夜晚的人工光从展厅向上“涌出”,二者随时间推移而此消彼长;艺术家工作室的各种彩色光经由涂料墙面的漫反射,在空间中均匀、自由地重新配色,模糊空间界面,将空间转换为一个不确定性的富于激情的场所。


2



第二个,结合清华大学教师餐厅与泰拳馆来解释建筑学文脉中的视觉任务。视觉任务有三个——看清饭菜、互相看脸、西望西山。


3


第三个,是基于日光度量的照明规划,以上海世博会的万科馆为例。通过实体模型的方式量化天然光分布,确保照明设计探讨不脱离建筑学文脉。模型可以观察日光轨迹,分析筒间天然光的数量。通过ETFE的使用,创造可仰望蓝天白云,又亮度适中的中庭空间。每个筒的门在白天是天然光的闸门,在夜晚是人工光的光槽(伪装成门楣)。



4


第四,以前门北京坊第一栋和上平村小房子解释光的赋形。

在前门Page one的项目中,建筑师希望创造一个展示书和阅读书的微型城市,通过书架照明在日夜间强度设定的差异,创造了丰富的围合感受,提供了在前门历史氛围中找书、读书的视觉可能性。


5



第五,讲述了松阳平田爷爷家来讨论半透明性,此处所讨论半透明性的不是建筑理论,而是视觉感受。半透明性经由光的介入,发展空间广阔。


6



接下来第六点就介绍到了影,大致介绍了南京科举博物馆并详细讲解了斗拱之方。


7



第七点,是以红糖工坊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宏大叙事。Dn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红糖工坊,在松阳乡间以农田和群山为背景,以制糖的场景为“演出”,工坊更像剧场。照明聚焦熬糖的锅和人,保持背景的暗。如果从黑暗中走近糖锅,观众也变成“演出”的一部分。环绕工坊的玻璃围墙,绘制了当地的农民画,上部藏灯照亮这些画,因玻璃两侧亮度不同,视觉状态也随之多变。

8



最后一点,是构造逻辑。



最后,张昕老师用倦勤斋和慈宁宫的照明设计的分享结束了此次讲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