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法兰克福,警惕那些可疑的“趋势”
文 / LEGO
记得6年前的2010年,那时我还在南方一个旅游酒店集团做研究开发,春夏之交的一天下午,有位做商业策划的老朋友来拜访,兴奋洋溢于表,还没落座就表明来意:
“嘿,我有一哥们,拿到愤怒的小鸟中国区的实体游乐场授权许可了,怎么样有兴趣吗?”
后来结果大家都能猜到了。
今天,在网上搜索“愤怒的小鸟乐园”,只能找到最新的消息是2013年在浙江海宁据说首日接待5000游客的主题乐园消息,以及芬兰南部城市坦佩雷2014年“即将”开放的一个愤怒的小鸟主题乐园,而这个两年前即将开放的主题乐园,只有一张小小的图被孤零零放在词条中。
据说最彻底的分手,就是你都忘了究竟是什么时候不在一起的。
这个曾经风靡全球数亿人的手机小游戏,你都记不清楚它确切的转身离开是什么时候了,app 最新的版本,也只显示更新到2013年3月28日,掐指一算,已经三年过去了。
可惜愤怒是魔鬼,鸟的寿命也有限得紧,如果这只鸟能熬到去年,神州大地有钱的地方就谈 IP(“知识财产”的简称 Intellectual Property)经营的时候,或许能迎来它更好的可能性?或许根本就不行。
有些潮流经不起经营考验;有些趋势不过是一场高烧。
想起来,是不是曾经也有些让你拍案叫绝的点子或者产品,甚至没有昙花一现就再也不见?

切勿
“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一生;
看过各种趋势,依旧做不好一盏灯 ”
周围都是可疑的“成功”与“趋势”
除了愤怒的小鸟,还记得已经化作尘土的开心网偷菜、占车位吗?
不久之前的围住神经猫?
那你画我猜呢?脸萌呢?魔漫相机呢?
随便哪一样,当时都是拥有数以亿计的全民“现象级产品”,然后,以比火起来更快的速度消失,再也没有然后。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言必称商业模式的时代里,那些可疑的“网红”们,有的连商品都还没够着,更勿谈模式了。
这里面究竟有什么问题,在你做决策与研发的周围,会有这种曾经让你趋之若鹜的“成功趋势”吗?
两年一度的全球照明行业盛宴“法兰克福展”过去将近一个月,米兰家具灯饰展也来了,这种顶级的行业盛宴,必定会有铺天盖地的资讯亮瞎眼,耀眼的“眩光”会一时让很多人产生幻觉,仿佛朝圣了一回,便有了很多的启发,看到了一堆的机会,回国之后立马就有捋起袖子大干一场追英赶美的气势。
更多的情况,是两个极端:
一种是:启发倒是有,一百几十个,要动身起行却不知从哪走起;
另一种是:大家都挺忙的,该咋地还是咋地吧。
下面浅浅总结一下我认为的那些可疑的“趋势”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去甄别真正有价值的趋势:
你看到的好,的确是好,但往往只是一个切面,就像这样:
你看到的只是浮在海平面上的冰山,而如果你想着要成为冰山的样子,仅仅打扮成为上面那一截,是浮不起来的。
图:ERCO、ZUMTOBEL 这种教父级别的品牌一定是最高浏览量的,是“专业被模仿一个世纪”的品牌,开放到整个灯都放那、剖开了给你看,透镜啥的直接摊开爱看看去,随便拍照随便问,不仅如此,目录册摆着随便拿,网上还有 3D 模型、IES 曲线一应俱全,有本事3D打印直接抄走。(云知光图)
这是一言蔽之以“揍是这么自信”就可以概括的吗?
非也,你看到的只是它表现为产品的一个片面,而背后支撑的是一系列的品牌价值、销售支持队伍、解决方案水准等等一个系统,这些 know how,才是你抄不来的,高耸入云的壁垒。
随便举例,要说生产,iPhone都能生产出来的土地,应该没什么不行吧。
但就拿透镜来说,我就亲眼见过一款优秀的,模型和样本都拿到而无法被仿制出来的透镜,为什么?模具精度决定了良品率,况且还有生产工艺、流程设计都会让成本居高不下。
而现有的市场体系,这样的成本结构,能卖出去吗?
图:位于德国吕登沙伊徳的 ERCO 工厂 P3 仓库,京东让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无人仓库,机械人迅速响应,而在 ERCO,这已经使用了将近十年。(云知光图)
所谓高山仰止,仰望是对的,不过别忘了,生产关系永远需要适应生产力,遇见这些表面上看来异常优秀的“趋势”,先问问自己:
1、 目前我所面临的市场,有这种产品或技术的容身之地吗?
2、 我的企业,目前有能力和条件去升级整套完整的体系而不仅是升级产品吗?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追这个趋势对于您或许铁定是条弯路。
古语同志曾经云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但是古语同志他还云了:“瞎子摸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作为曾经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后裔,对于有些技术的表现,肯定实现能让人眼前一“wow!”的效果。
然而,这真的就足够了吗?
图:OLED 轨道灯和织物面料镶嵌的“灯布”,吸引眼球是做到了。(云知光图)
薄如火腿片的 OLED、LiFi(可见光通信)、照明物联网等等,都是热火朝天的关注对象,但从技术上讲,从实验室到展会再到大规模应用,其实会有非常长的距离,而中间需要紧扣的,是规模生产的可能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商业模式的嵌入,以及最后端的——生活方式的演变。
而这些,缺一不可闭环。
图:飞利浦的“地毯媒体”,同样是前年就展示过的技术,问题是除了“wow,Cool!居然能把地毯和 LED 想到一起去了!”之外,很难想到市场究竟在哪?
电影院引导?成本几何?能 PK 掉现有的指示灯带市场份额嘛?
屠龙术倒是好,可惜无用武之地,别忘了,LG 的 OLED,前年的法兰克福展,已经是这样展示了,两年期间,似乎并没有别的变化。
这一点算不上是法兰克福展上的可疑趋势,本届展会在这方面回归了很多。
但这点在我们周边发生特别多,其中最著名的虚假需求莫过于“智能化”了,以为智能化就是把遥控器变到手机上,ipad上。变一个还不算,恨不得所有都变,于是手机能控制所有东西,变成一个超级遥控器,这是一种退步吧?
在中国,把高级的客房设计成客人入住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联系楼层经理学习使用 ipad 控制,否则窗帘关不上,澡都洗不了的,不乏世界知名的酒店品牌。
图:当年很火的场景图,就是“智能”照明能在手机定义场景,可是大家别被偷换了概念,这场景看起来很棒,真正原因不是那手机,而是由于灯光设计做得好。可变色温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儿,更换场景,只要家里不是特别大,普通的回路搞定更实际。
更多的情况是,很少很少人会在家里固定的地方,时常改变色温啥的。
照明的虚假需求也类似于此,谁会愿意没事在家整天玩一个灯泡?
图:当年的可变色智能灯泡演示情景中,出现得比较多的是家庭秒变 home party 模式,问题是,在你周遭的人里面,真的有时常开 home party 的吗?
有些需求,只存在于演示中;
有些需求,只存在于“别人的国家”。
所以,我们回头再看,《法兰克福为什么只发布了设计趋势而不是技术趋势?》(点击查看原文),因为设计解决真实的需求,只有设计表达的才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而生活方式,才是人与光的关系的总结。
趋势可疑要避免,那么怎么去搜索到那些有价值的趋势为我所用呢?
下期我们再说。
梁贺 LEGO
云知光联合创始人 & 首席运营官
中山大学金融学系毕业
跨界设计师
飞利浦新锐照明设计师
———— THE END————
一门为解决痛点而生的课程
你准备好学习了吗?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