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民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建筑研究所创立人,深圳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


什么是好建筑?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建筑师思考。多年以来我每次做设计都问自己这个问题,建筑怎样才能称之为”好”?老旧建筑是不是好建筑?知名建筑是不是好建筑?宏大建筑是不是好建筑?复杂建筑是不是好建筑?……我们列出一串串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第一个项目是宋庄艺术公社美术馆,当时作为候选方案参加中国建筑传媒奖的评审。因为它造型比较特别,有一定视觉冲击力,评委会将其纳入候选方案。在评选过程中有位评委称参观过此建筑。他说:“这个建筑走进去感觉非常混乱,找不着北,不能得奖。”结果这个建筑项目被淘汰了。好建筑不仅要有一副漂亮的外表,更要注重内部功能的合理性。


图:宋庄艺术公社。


沈阳方圆大厦很有名,建筑的外观设计迎合了两个要素,一是“佛教”要素,一是“财”的要素,外立面设计将两个要素组合在一起。台北101大厦也是用了佛塔的要素和中国“元宝”的要素形式。这种元素混搭在专业的接受度是有限的,除了外观设计,建筑在安全上也存在隐患。我们参观的时候正值冬季,建筑的圆形外边缘挂着很多冰路子。所以冬天一下雪,建筑外围必须有安保处理。很多案例都可说明,知名建筑不一定是好的。


图:沈阳方圆大厦。


是不是花钱多了就是好建筑?这个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建筑每天运营开销达到数万元。


图: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宏大建筑也不一定是好建筑,深圳“大中华”规模够大,亦被评为中国十大最丑建筑之一。


图:深圳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


广州塑胶所这个建筑基本完工了,它和方圆大厦有点像,说是借鉴中国土楼的形象,还含有“金钱”的理念,是好几个理念的合体,完全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建筑。它是不是好建筑值得大家探讨。


图:广州塑胶所。


深圳航站楼是这两天大家热议的建筑,曾有评论说是中国最美的航站楼。我认为,空间还是有特点的,做的不错。但是近期的一场大雨,将其变成了“水帘洞”,多处是被淹和漏雨的情况。这样的一座名建筑,大建筑,它是不是好建筑也值得大家思考。



西班牙萨拉萨格萨桥的一个展示馆,出自扎哈·哈迪德之手。照片是我现场拍的,建筑细部非常粗糙。她设计了这种非线性的建筑,仅仅是有特点的建筑外形,但建筑细部却交代的非常不到位,其中也有施工比较差的原因。


图:萨拉戈萨桥梁展示馆图。


图:细部。


国家大剧院,这个建筑的创意构思我还是非常喜欢的,但是有几方面大的不足在业界是有公论的。其中之一就是观演厅排距设计的非常窄—一个人要上洗手间,全排的人要站起来。另外卫生间厕位严重缺乏,也是问题之一。这些问题我认为安德鲁、施工图配合单位及业主方都有责任,引用建筑规范也有问题,虽然中国大剧院是一个很精美的建筑,但是它的使用上暴露出的不足都是值得反思的。


图:国家大剧院观演厅。


央视大厦,库哈斯的代表作。上面大家没进去过吗?建筑体验的结果不一样的!有时候整个建筑的综合印象得到了优秀,但是每项评价都一般,我们对于建筑好坏的评价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印象和评分。当然如果在某方面做的问题很大,也是不行的。


图:央视大厦内部柱网密集。


所以说,好建筑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是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的结论。建筑的时空环境,它的情境意义,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判断一个建筑的好坏。我在做深圳设计总院院长时向大家反复强调两条线:一条是90分线,另一条是60分线


目前大部分建筑设计是可以达到60分线的,符合国家规范,这是基本条件,也是建筑的底线。达到90分的建筑非常少,首先要守住底线,然后在及格基础上创优。我们大部分设计只是一个合格品,不是优等品,同时当下建筑存在很多不及格的案例。



朗香教堂、 流水别墅、悉尼歌剧院、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光之教堂、吉隆坡双子塔、古根海姆美术馆、西雅图图书馆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作品,建筑把整个地区的活力都带动起来了。


我们评价建筑标准的角度很多,优秀建筑则对建筑的各个方面都有关注并按高标准设计。从审美的角度,建筑形式是我们看得到的信息,80%的原始感受来自于视觉。审美标准是怎么确定的呢?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例如,一些原始部落以长脖子为美,但也有一些民族以肥为美,在有些少数民族还有以黑牙齿为美的等等。所以,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对建筑的审美有不同的判断。



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刚才展示的是2010年到2012年,被评为十大最丑建筑的图片。这些建筑就不一一说了。


我对往年的评审标准概括一下:


第一是太具像,第二就是过度模仿。例如这个金色、元宝炫富的造型;还有造型较为繁琐的建筑,比较怪异的,也有让人比较反感的,还有山寨版的建筑。大家看一看这个金色的建筑。


在建筑审美方面,我总结出“艺术鉴赏金字塔”法则,此法则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人的鉴赏面会越收越窄,一些顶级专家看建筑的时候他的敏感度很高,对美丑的判断更加敏锐,欣赏范围也随之缩窄。



另外,曾经备受争议的建筑也可能变成历史经典。范思沃斯,建筑花了两年时间才盖完,晚上内部全部是通透的,白天热的不得了。听说当时使用者极其不满意,还为此与密斯打官司。但是它作为一个极简主义建筑的代表,在建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当时建完后因其“丑陋”引起社会极大不满,做设计的时候也没有正式图纸,只有一张草图,但后来它也成为一个历史经典之作。


图:范思沃斯住宅。


图:米拉公寓。


中国好建筑,从古到今有很多。古代的,近代的,北京火车站,冯继忠先生的方塔圆,齐康老师的河南博物馆。清华的关肇邺先生专程去看过这个建筑,很认同,还特意写了一封信给齐先生谈观后感。它是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结合的经典案例。浙江美术馆,亦很精彩。


我曾跟华为的任正非老总交流,他说做建筑设计,浪费就是节约。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观点。如果一个办公楼百分之百的使用率,这样的办公楼能不能卖出高价?他说,要合理的使用配套空间,使用率不是越高越好。



王小东先生的作品获得国际建协罗伯特马修奖;崔恺的作品好建筑不光靠外表造型,内部空间品质更重要;这是王澍的作品,非常生动,建筑的“皮肤”感觉像是可以呼吸一样;庄惟敏设计的体育馆;张永和的作品保护树的主题;刘克城做的陶艺博物馆;崔彤的设计;还有马清运的,马岩松做的梦露大厦,王昀,还有汤桦,刘晓都,曾群,张雷教授,章明,这是周恺做的博物馆等等。


我提倡三种设计,一是全过程设计理念,一是互动设计理念,一是本源设计理念。


全过程设计应当遵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经历从立项直到最后拆除的过程。我的团队做设计时,对建造、使用、运营都会关注。只有把前前后后的关注都延伸,才能把设计做好。


过去我们做建筑设计,室内、景观、施工、材料、造价等等都控制不了,建筑设计实际是失控的。设计过程被甲方切成一段一段的,室内、室外、幕墙、智能化等等都要招标。说难听点,这里面有很多幕后猫腻。除了有时凭自身影响力的知名大师能控制全过程外,一般建筑师都不易做得到。


室内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当帮忙咨询,提意见控制,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完整性。


互动设计比较重要,现在我的团队争取和甲方共同形成管理运营团体,就是和物业管理团队交流,熟悉将来的运营管理,了解他们的要求和使用特点,力争设计出真正服务好、性价比高的建筑。建筑师应当和谁互动呢?


保罗·拉索迪说,建筑师主要应与业主互动,其次要与策划、结构、心理、工程、营造、使用、行为等各方面团队做互动。因为建筑师不是艺术家,建筑涉及面很广,建筑师在创造中应多方面互动。首先,在建筑师团队工作时,作为主持建筑师,你要和骨干,和助理,和所有参与设计的建筑师互动,才能把这个项目设计好。


其次要和其他各专业互动。不然,建筑看起来盖的不错,却四处透风,或者不能隔声……这些都和设备、结构等专业设计相关。


再者,建筑各部分要布防、节能、电力、交通、消防等等,只有互动好了才能造就一个好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师还要和施工、监理、质检、材料各部门互动。我们的工作常常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再不断解决问题,然后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全过程建筑师都要负责。


图:保罗· 拉索的理论模型。



第三,做本源设计。本源设计包含三个要素:健康要素、效率要素和人文要素。这是一所医院,它消除了过去医院那种冷冰冰的印象,非常宜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它的内部空气质量也不会差。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氛围:有山水的环境,可以环顾自然;治疗的时候可以听到音乐,手术室还有乐师演奏小提琴……


这是一座老建筑的改造,建筑通过改造变成了全新的状态,设计的力量有多强大!这就是本源设计,它追求的是一个健康、高效、人文三者合一的建筑。


图:改造前的大厅。


图:改造后的大厅。


要成为中国的好建筑,必须通过全过程设计,互动设计和本源设计。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分享和参考。


【版权信息】本文来源于营造学社,由照明微课堂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

欲知详情,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