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访谈 • 中国设计的乐与路(五)

专题记:有次专业聚会,一位国内资深照明设计师对微课堂编辑说:“别看我做过那么多大项目,但你发现吗?全是酒店。因为我太了解酒店了,几乎住遍了全世界的特色酒店,所以酒店项目我一定能做好。但我不逛街,所以从不敢接商业项目。”

或许现在我们遇到很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问题,其实都能化繁为简地找到答案,无非是懂不懂、怎么懂、懂什么的问题罢了。照明如此,生活亦然,微课堂访谈这个系列,带领大家跳出照明圈看照明,走进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一线风向标之一的UCCA尤伦斯,向一位科班出身、懂生活,深究文化传承的资深设计达人刘峰,借他的慧眼,看看在光之外,中国设计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

本期嘉宾:刘峰

跨界创意人、策展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办风生设计顾问机构和良适生活美学。其作品擅于以调侃的手段来解构、反思传统和流行文化。作为尤伦斯(UCCA)设计委员会和中国家居设计品牌联盟(CFDBA)的发起人之一,在尽力聚合中国当代设计力量。

访谈主持:崔晓光

微语录:应该对我们立足的这片土地的文化有自信。

崔晓光:很多年轻设计师对文化深层次的研究还是欠缺的,哪怕言必称文化,也大都是基于表皮的一些浅层的认知,如果用一句话去总概括做好设计的方法论,你会用什么话?

刘峰:我觉得是“去其形,取其意”。

崔晓光:这个“意”指的,是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吗?

刘峰:是的,这里面其实太博大精深,一句话真不好总结出来,所以你说有什么好的方法论与年轻的设计师分享,还真不知道这算什么好方法,但我觉得我们是有责任需要知道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所谓的更好,我觉得应该就是让他们对自己立足的这片土地的文化建立起自信。

崔晓光:我感觉现在很多的文化沉淀都似乎落在部分个人的修养上,譬如国画、书法、茶道等等,它本应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但似乎是在五四或者新文化运动以后,这种原本是社会兴趣的东西,却逐渐演变成了私人兴趣,而承接你的看法,这些文化符号,其实都应该变成一种社会潮流,变成这个年轻群体的共同认知?

刘峰:是的。

图:陈丹青画作《民国范》与书籍《民国范儿》,我们现在怀念的民国,实际上封存了为数众多的中华文化传统美学,从建筑营造到时装,但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且不谈传承,被了解的也逐渐稀落。

崔晓光:你觉得刚才你所指出的那个“意”,藏在中华几千年文化中,应该怎么才能概括呢?

刘峰:概括说的话,我认为中华文化,它是一种崇尚关注人和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情商文明体系,所谓情商文明体系,是指建立在情商上、感性的关系体系,落到器物的营造设计上,就变成了一种服务于人文情感的,追求不可预见之美的审美标准,好比国画,墨汁落到宣纸上,不可以更改,也不能精准预计,呈现的就是不可预见之美,是不精准的,但是意境全在里面。

对比来说,西方则是纯粹的智商文明体系,是建立在对科学性严谨的治学和追求上的关系体系,落到器物的营造和设计上,就变成了一种追求可预见之美的审美标准,好比素描,线条画得不准了,擦掉重新画,修正到标准为止,呈现的就是精准的可预见之美,就像西方的建筑和产品,在工业标准化上领先全球。

图:张大千的水墨山水和伦勃朗的人体素描,中国画追求的所谓写“意”,就是朦胧而不准确的描述,意境到了就算佳,但怎么才叫“意境到”?要60%意境以上?这恐怕是大神也解释不通的东西。但西方的描述中,用阴影准确表达光线对标的物的作用,是作品是否算佳作的绝对标尺,哪怕是莫奈的印象派,也脱离不了准确性的光影关系,这在中国画中是看不到的。

图:莫奈的日出,和中国山水画的日出比对,西洋画中对光线的严谨描绘是极为严谨清晰的,国画中的“意”到即止,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古时对营造设计重文轻理的现实。

崔晓光:所以可以说中国人还是偏向感性的,如果我们的设计师能把这种自信建立起来的话,其实体现的情商要比西方人高得多对吗?

刘峰:当然,举个例子,很多人以为法式园林、法国红酒点个蜡烛就叫浪漫,中国人营造的浪漫比那强太多,北京园博会里面有个园林博物馆,里面记载着中国园林文化最初是怎么流传到欧洲,引领欧洲园林设计的发源和发展的。所谓法式园林风格的营造、理念等等,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传承。


图:中国画中的假山、竹林,中国园林设计对世界园林营造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与西方由建筑师设计园林所不同的是,中国园林是由当时的文人——画家设计的。

崔晓光:所以说要建立起对文化的信心,还需要对文化有深入的认知、研究和了解,不能说只是叫个口号。

刘峰:很对,年轻设计师目前大都处于容易被谎言煽动的年龄,首先要应该学会坚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今天媒体说中国的设计复兴了,就真以为复兴了,实际上可能什么都不是,要知道,真正的设计不是一个形体,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系统化运转。所以,如果年轻设计师能逐步建立起对中华文化深厚的认知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他们的力量将是相当强大的。

温馨提示:回复“刘峰”或“lf”,即可查阅《微课堂访谈 • 中国设计的乐与路》系列文章。

知识产权声明:《微课堂访谈》系列文章,系照明微课堂独家特约采访文稿整理发表,图片及说明文字为照明微课堂所编辑。照明微课堂拥有文章所有知识产权,如需引用或转发作非商业用途,请清晰标注出处;如用作商业用途,请与照明微课堂编辑联系获取授权后方可进行;否则,本微保留追诉权利:

作者:eLicht

来源:照明微课堂(微信ID:eLic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