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衣食农事,依季候而作,随时光流转。“四季如春”似乎是个很美丽的词语,而现在,我们的一切科研、建设的努力方向也真的朝着让我们每个人可以一键轻松拥有“四季如春”的方向飞奔。但你有没有稍微想过,如果你的世界中真的四季如春,你会疯掉?


作为农耕民族,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这个星球中寻得生息繁衍的密码,并把那些星球的密码翻译成精妙的二十四节气,纪录对照,因时而作、因势利导,由此积淀出我们和这片土地对话的深厚文化脉络。



时至今天,我们真的一键拥有“四季如春”了,绝大部分的人也挺直了腰杆进了城,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有谁能记得全那些美丽的节气?

哪怕是名字。


图:摄影师林帝沅笔下的立春、雨水、惊蛰,光听名字,就相当诗意。


虽说,我们的语文教育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未敢与台湾相提并论,但在高考试题中还是能看到我们会强调对成语、典故、文言文的相对重视,不过,书本中对儒家礼教思想的推崇,对农耕文化的摒弃,依旧还是多少能看出我们骨子里面“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奴性扭曲思维。


所以,那些小众的觉悟与坚持,就尤显珍贵,我们来欣赏一下那些,用各自的手艺与“心”,纪录二十四节气的伟大“小众”。


同济大学:以光为笔,书写传承


图:作业海报


6月22日晚,同济大学三好坞园林内流光溢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大二本科生以变幻多姿的光影世界,生动演绎中国传统24节气,引来数百名同济师生来此驻足观赏,流连忘返。这是由科锐和亚明支持的同济大学建筑物理光环境课程的学生作业评审展示。


图:学生作品《小雪》,用“暖”来反衬“冷”,是个艺术性很强的视觉创造,冷暖光源的相互碰撞,用废气塑料、纸皮制成的碎片,在灯光下象星星点点的雪花,意境跃然。


据任课老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郝洛西教授介绍,本次光影构成作业展以“光影时节”为主题,由参加此课程学习的近170名同学,分为29个小组以团队合作完成。


图:学生作品《大暑》。更难得的,是所有作品都使用LED完成,充分利用了LED的低能耗,高可控性特征。


在任课老师郝洛西教授看来,此作业对于同学们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光影的创意设计来演绎“节气”这一抽象概念,需要同学们充分了解我国传统24节气及相关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且,此次将光艺术装置设计置于自然环境中,还需要同学们在探索光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同时,还要考虑作品与所在环境景观要素的高度融合。


中大教师:以镜头为笔,记载时光


中大地理规划学院青年教师、摄影师林帝浣透过掌中的数码相机,呈现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觉“节气歌”。从“立春”的料峭到“夏至”的蝉鸣,从“秋分”的收获到“大寒”的霜雪,从这些镜头下的瞬间让我们再次回味一年中的季节变换,其实人的一生不也是这样的四季吗?


图:摄影师林帝浣的《时光映画:镜头中的24节气》,充满人文气息的记录,久违了生活的温度。


反思:除了培养工匠,我们还要培养什么?


高考放榜了,又吹响了新一批人才成长征程的号角,我们在对同济大学的这种用实践操作来进行照明教育、借光影之名行人文教育之实的做法大加称赞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大学,除了教会人谋生技能以外,还应该让我们祖国的这些未来拥有些什么?


妄谈什么人文,就连被遗忘已久的“大学精神”,早已被“就业形势”踢到九霄云外,这让我们似乎泡在蜜罐里长大,在“春天里”做中国梦的一代人多少有些伤感,因为有些本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东西,现在倒变得需要去寻找。


【版权信息】本文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照明微课堂独家整理点评,版权所有。转载请严格按照如下格式,违必追责:

整理点评:eLicht

来源:照明微课堂(微信ID:eLi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