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手记:《铿锵三人行》第一期的最后一篇,原计划1月6日发布推送的。由于工作时间的原因,拖到今天,对各位V友说抱歉。下一期的《铿锵三人行》,将邀请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李维先生和北京建筑大学光学博士张博先生一起聊聊照明,敬请期待!主持人?反正不是我,至于是谁,不妨猜猜看?
特邀嘉宾:美女设计师 崔晓光
特邀嘉宾:跨界设计师 梁贺
特约主持人:清华经管学院MBA 曹传双
跨界是一种能力
曹传双:就我的了解,你们两个的设计范围都不只是灯光的。梁贺你还在做很多室内、建筑设计,还出书画画写书法,现在在做一个关于水文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社科项目,带领一帮大学生除了一系列《江河知道》的微纪录片,据说还会出书。晓光跟一些景观、建筑设计师、茶艺师等等一些朋友在做一些传承中华文化的工作。用一个流行的词,你们都有许多“跨界”的地方,请问你们如何解读这种跨界?
《江河知道•出发篇》
梁贺:跨界是一种能力,其实每个人都在跨界或者在跨界的边缘,就看你选择怎么个活法。
梁贺的书法
梁贺的光头仔漫画
崔晓光:设计本来就是无界的,设计讲究的是理念,而理念和文化,都是无界的。比如中国的青花瓷文化,它可以被运用在室内、建筑、服装、雕塑各种设计作品中。设计师本来就没有界限,如果灯光设计师只去研究表象的东西,不去深入了解文化理念,是无法做设计的。就像室内设计师,你每天光研究材料,没有理念文化,你是没法用它的。
关于白炽灯的记忆
曹传双:刚才我们聊烤酒,感觉我们都很像,对旧东西都特别有感情。
梁贺:我特别喜欢老的东西,家里用了几十年的凳子什么的我都爱攒着。
崔晓光:我也喜爱搜集我姥姥家里面旧的煤油灯、烛台、老钱币。
梁贺:现在的人都不喜欢做耗费时间但是不来钱的东西,觉得那样的事情没意义。但是“意义”又是指什么呢?Frame里面刊登的一则煤油灯品牌JSPR广告,在一堆artimide、FLOS之类的高大上品牌灯具里特别显眼,我觉得很有意思。它的受众可能很小,我们或许直觉这玩意儿不好来钱吧?但是我认为小众就是把大部分人意料之外的事情做成生意,一定会有死忠,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曹传双:再过些时候,白炽灯也会成为一个小众消费产品。
崔晓光:我对白炽灯有许多忘不了的记忆。我小时候特别笨,笨到老师在课堂上留了作业后我回家就能忘记。然后,妈妈每天都要领着我到同学家里问老师留的作业是什么。父母为了节省电费,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换上100瓦的比较亮的灯泡,平时就用25瓦或40瓦的灯泡。等别人都睡觉了,我还在昏黄的灯光下努力奋斗家庭作业。我一打瞌睡,妈妈就拍我一下,于是我就边哭边写。这一幕,我永远都忘不了。
曹传双:晓光说的过年过节换上更亮的灯泡我也深有体会,人们总是喜爱用“灯光”来装点“节日”。
梁贺:我在筹备一本书《万家灯火》,让很多人去写关于光的故事。里面的故事有可能是在清晨街灯下扫马路的清洁工人;也有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萤火虫的小孩;也可能是加班回家后家人为你留门的那一盏灯......这些一定是有生命有温度的。
设计师本人是自己的第一件作品
曹传双:你们都是飞利浦锐见照明学院的新锐设计师,你们是不是通过那个活动认识的?对对方什么印象?
梁贺:(晓光)形象气质都很出众,一看就是个设计师。作为一名设计师,设计师本人就是他的第一件设计作品,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代表了你的作品本身,所以设计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goodlooking的问题。我就很看重这些,当然我的客户也看重这个。
崔晓光:你说得很对。我以前参加过一个方案汇报,那时候大冬天特别冷,国外的一个设计师,大冷天就穿了花衬衫和短裤站在台上做汇报,因为他的方案是以夏日海洋为主题,他为了汇报的时候在人和方案之间做一个很好的衔接。非常专业,敬业,很感人,他们注意每一个细节。LEGO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感觉很年轻,接触之后就觉得他挺有想法的,他一直在做笔记、绘画,感觉艺术功底很强。再深入接触后,包括今天看了他的书(网上购买戳这里:乐高斋 http://lianggallery.taobao.com/),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梁賀的書《光頭仔的夏秋冬春》
曹传双:这个活动有什么特别的吗?有什么好玩的或者特别的体会?
梁贺:飞利浦很有远见。我对这个活动是慢慢认识的。一开始,觉得就是个商业活动。接触后发现,在纯粹的商业之外,是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培训活动中精心挑选的老师都非常优秀,每个课程结束后它所做的问卷调查让我很感动,愿意听取我们设计师的意见,还真的会不断改进,这种气度和谦逊都让我肃然起敬。
崔晓光:飞利浦课程给我的感觉是“有原则,有坚持”,在传递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如果这个培训可以持续并且坚守最初的原则的话,那么它是很有价值的。
曹传双:这个活动好像你们两个都有拍微电影,还有一位是符浩然,你们刚才都有提到,似乎是一个蛮有才华的设计师,有机会要认识一下。
符浩然
崔晓光:LEGO的微电影拍得挺好的,因为他自己有参与剧本。
崔晓光
梁贺
懂得欣赏沙漠玫瑰的美
梁贺:飞利浦的全球副总裁,一位荷兰设计师,是广州塔(小蛮腰)的主笔照明设计师。与他谈及广州塔,他笑着问我小蛮腰像什么?我说看起来像casino一样crazy,或者很多人认为,那少了一些作为一个地标性建筑应有的气质,譬如东京树、譬如埃菲尔。但是后来我发现,应该反思的反而是我们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像谁?广州与上海、北京都不一样,从一方面来说,她很包容;从另一方面来说,你很难准确定义她,广府文化本身就是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的综合体,这是它独特之处,而广州塔所体现出来的恰好这样一种包罗万有的感觉。姚梦明说到广州塔项目的看法:“作为一个企业,最大的企业责任就是为客户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产品。”我很认同。
崔晓光:说到“小蛮腰”,你不要看它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就拿埃菲尔铁塔来说,它刚建成时在人们眼中也就是一堆废铁,没人觉得它美,但是它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工业发展过程。有人觉得“小蛮腰”上LED闪烁,很俗气,但是,它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科技。现在各地都有许多“灯光秀”,照明设计师圈子良莠不齐,设计有好有坏。我们抛开这些不谈,但是这各种“灯光秀”至少代表了我国照明行业一些原创性,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
曹传双:这就像龙应台有一篇文章所说的懂得欣赏“沙漠玫瑰(了解龙应台的文章请戳今日荐读)”的美,很多人认为这种植物并不是美丽的花朵,但是,一旦你了解了它所承载的时光和历史故事,这个不起眼的花朵就会让人感动。任何事物都有历史的烙印,人们越多了解其历史发展,越会被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所感动。
梁贺:以前觉得大红大绿和花裙子很土,但是,现在发现其实那些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也代表了当时的人们对美的追求,这个就是历史。设计师们面临的问题是,你是否有能耐把历史文化融入到你的作品中?2008年,我做过一个项目,全是用曲线完成的房子设计,用的是现代语言——玻璃、混凝土和曲线,但是出来的成果非常中国——“藏”,都是非常间接的。就像里面的总裁办公室,曲径通幽的感觉,通过“间接”来体现权威,实现心理满足感。可能客户只告诉设计师:“我要高端。”怎么体现这种高端就需要设计师好好琢磨一下文化和历史了,中国人的心理诉求其实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一些得以延续的、存在于基因里的东西。如何把客户需求转化成你所设计的产品,就需要设计师的研究和思考做支撑。
2014年有什么计划?
曹传双:对于刚刚走过的2013年,两位有什么得失和感触?2014年有什么新的计划?
梁贺:对于我个人而言,以前一直在体制内工作,就像鱼缸里面的鱼一样,环境舒适,觉得当一只好看的鱼起码比当一直不好看的鱼要好,心理很满足,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我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学“李雷和韩梅梅”,比父母那一代人更有自我意识,我们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当你能独立思考时你就拥有了自由,这是最可贵的。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说过一句形容设计师的话非常好:“设计师并不是用设计来换取生活酬劳的人,而是按照设计的方式去生活的人”。至于2014年,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崔晓光:LEGO说到的“自由”是我2013年最深刻的感悟。生活了这么多年,只有到2013年我才真正找到自由的感觉。在这一年,做项目、学习研究、旅游玩乐、享受生活,我什么都没有耽误,是彻底的自由。我曾经发过一条微信:“时间追着你跑,还是你追着时间跑?”其实,你是可以选择的。不要老是说:“等我老了空闲下来再去做什么事情”,或者是“我现在老了没时间学了,等将来让我儿女学”,你儿女凭什么要负担你想做的事情?现在,只要是我想到“我以后要做什么”,就会把以后要做的事情提前到现在着手做。所以,我学了琴,开始练跆拳道。2014年我计划深入到“根”存在的地方去挖掘其内涵,中国有多种族文化,要到每个文化点去采集、感受。要了解中国的,也要了解外国的,已经做好了一些出国游学的计划。
曹传双:代表微课堂谢谢你们!
编后记:微课堂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内容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照明微课堂”。了解《铿锵三人行》第一期前面两篇文章请输入“20131223”和“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