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灯饰企业负责人来访,该企业创业十年,因创始人精于研发设计,打工时又积累了一些客户资源,生意稳步上升,最高峰可以做到7000万/年的销售额。这两年,在新冠疫情、渠道分化和材料“涨价潮”等因素影响之下,销量下滑,利润微薄,开始纠结于企业该不该做专卖店,要不要做品牌,是不是应该转型升级。
由于身边都是跟自己差不多甚至还不如自己做得好的企业,每当自己有好的想法,总会遇到身边的人泼冷水,讲开专卖店、建渠道、做品牌失败的例子。久而久之,便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卖卖散货,安于现状,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
这不禁让人想到“螃蟹效应”: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就爬了出来,多装几只后,就没有一只能爬出来了。因为只要有一只螃蟹快要爬出来时,其他螃蟹便会扯它的后腿,将它拖下来。

对于灯饰企业来说,无论是原创设计、建渠道专卖店还是做品牌都是孤独的。放眼行业,做的大的几家灯饰品牌,有的是特立独行,远离产业聚集地;有的虽身在“蚂蚁市场”却甘做孤家寡人,始终坚守着自己成为“大象”的志向。
灯饰,是一个创造光明和艺术的行业,每一位做灯人都是光明使者,自当逐光而行,向阳而生。行业的头部企业也应该摒弃模仿抄袭,不打“价格战”,共同建立良好的行业生态。以同属建材的塑管行业为例,这类产品高度同质化,材料、工艺和技术也都实现了标准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每家企业生产制造的成本都差不多在2元/米。头部几个品牌却始终坚持良好的价格体系和足够的利润空间,一线品牌出厂价在7-8元/米,二三线品牌出厂价5-6元/米。
中国灯饰行业2000亿的市场规模已足够大,一流的品牌做一流的产品,卖一流的价格;二流的品牌做二流的产品,卖二流的价格;三流的品牌做三流的产品,卖三流的价格。百花齐放,各自安好,岂不快哉!
企业是社会公器,是为解决问题承担社会责任而存在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遇到瓶颈,蜕变的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每一次的蜕变都是一次成长的突破。
企业因世界而存在,世界因品牌而精彩。
(来源:古镇灯饰报)